苔藓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和培养方法
周云龙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为了配合中学植物学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现以地钱和葫芦藓为例,简要介绍苔藓植物的釆集、标本制作和培养方法。苔藓植物的采集掌握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分布采集苔藓植物要先了解它们的生态分布。苔藓植物分布比较广泛,从平原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从陆地到水中都有生长。但由于它们的组织分化很不完善,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尚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水的依赖性强,所以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至于每个种的分布和生境则各不相同。例如地钱和葫芦藓都是世界分布的种,地钱在各地生于背阴潮湿的墙根下面或山泉沟渠旁;而葫芦藓多生在房后背阴的土地上或村边有机质较丰富的地方,也常在树林间被火烧过的土壤上大片生长。采集用具旧报纸(将其裁成20平方厘米的小块)、采集刀(解剖刀或其它小刀均可)、镖子、塑料袋或釆集包、铅笔和笔记本。采集时间各种苔藓植物个体发育的时期不同,采集者要根据自己的釆集目的确定釆集时间。如釆集地钱的叶状体(配子体)及其上的胞芽杯在3、4月份就可开始釆到;而要釆集雌器托和雄器托以及孢子体则要在5-8月间。葫芦藓的配子体和生殖器官在南方2月份就可釆到,在北方则要到4月份才行;它的孢子体在南方从3月开始至6月可大量釆到,而北方一般则需在5月至7月才能釆到。不了解植物的发育时期,提前或延迟了采集时间,就不能达到采集者的目的。特别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更应注意这一点。采集方法要尽量选择生长发育较好的植物,用小刀将植物从土中挖起,或从岩石上刮取,有些种类可直接用手拔起。取得的植物用镊子尽量去掉所带的泥土;泥土粘在一起的,也可用水漂洗一下;有些附生藓类可连同树皮或树叶一同采下。然后,将标本用纸包起来,编上号码,并作简要记录,装进塑料袋或釆集包带回实验室。要注意把纸包好,避免散包混杂。标本的制作与保存根据制作标本的不同目的和要求,可选用下列几种不同的制作和保存方法:晾干入袋保存苔藓的植物体小,易于干燥,不经消毒也不易发毒、腐烂,颜色也能较好保持。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标本放在通风处凉干,然后将标本装入用牛皮纸折叠的袋中,袋上要贴上填有名称、产地、生境、海拔、釆集时间和采集人等的标签。然后按照科、属、种的系统排好编号,放在标本柜或普通柜子的抽屉里,长期保存。观察标本时,只要把材料放入清水中浸泡几分钟就可恢复原色和原形。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多在教学和科研上采用。压制腊叶标本一般说只有水生种类或附生在树叶上的种类才连同树叶等物一起用标本夹压制。制作陈列、展览和示范标本时也可釆用此法。制作时把釆来的标本放在吸水纸,再用标本夹将标本压平压干,最后上台纸。这种方法麻烦一些,但比较美观。液浸标本的制作有些作实验或示范、陈列的材料,如地钱、葫芦薛等,可用液浸法保存。先把标本上的泥土洗净,浸入5%的福尔马林水溶液,然后放在磨口标本瓶中即可。它的缺点是,时间长了容易退色。如要保持植物原色,可用保绿液处理。处理方法很多,最简便的是用饱和的硫酸铜水溶液浸泡标本一昼夜,用清水冲洗,然后保存在5%的福尔马林水溶液中。苔植物的培养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最好在讲课和实验时给同学们准备生活的新鲜标本。这里以葫芦藓为例简要介绍两种室内培养方法。土壤培养法先收集葫芦藓的孢子。葫芦藓的孢蒴变为褐红色时,孢子即已成熟,用剪刀从蒴柄处剪断,把孢蒴装入纸袋保存。一般保存四、五年的孢子仍能很好萌发。取一个小盆,内装菜园土,弄碎整平。再选一个大培养皿(或其他器皿),装水和适量的泥沙,把小花盆放进大培养皿中,水便由小花盆底部的孔渗入土中,将土壊浸透。大培养皿中的水要经常补充,勿使干涸。取葫芦藓孢蒴若干,放在干净的白纸上研破,放出黄褐色的孢子。用小镊子拣去孢蒴碎片,把孢子均匀地抖撒在湿透的土壤表面。最后在小花盆上用小培养皿或玻璃罩盖住,以保持湿度。将花盆移至窗前有光处培养,在15-25度条件下,一般10天左右孢子就可萌发成绿色的原丝体,一个月左右原丝体就发育出很多配子体,2—3个月就发育出生殖器官,并在受精后发育出孢子体。要注意的是,孢子撒下后不要从土表浇水,要始终放在大培养皿中使土壤一直保持湿润。此法缺点是,很多土粒粘在原丝体上,观察原丝体的效果不佳。琼胶培养法琼胶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是,将硝酸钙1克、氯化钾0.25克、1%的硫酸亚铁0.2毫升、硫酸镁0.25克、磷酸二氢钾0.25克,一起溶于毫升蒸饲水中,再加入1%的琼胶煮沸使其溶解并消毒,然后分装于若干个消过毒的培养皿中,冷却后即成胶冻。培养时,将葫芦藓孢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的表面,加盖,用透明胶带或橡皮膏密封住,置窗前温暖有光处培养。一周至十天左右,肉眼可见培养基表面长出绿色物,即为原丝体。两周左右最适于观察原丝体的形态和结构,材料干净而纯洁。要注意的是,应将培养皿的底朝上放,以减少霉菌污染待培养基失去些水份后再将培养皿翻过来继续培养。此法的缺点是,一般只能发育出配子体不能产生生殖器官和孢子体。解决办法是,将培养出的配子体连同培养基一起移植到花盆的土壤中培养,一并按土壤培养法保持适度的水分,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刊发于
植物杂志
年01期
ISSN:-
周云龙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