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势汹汹,颇有当年SARS的势头。
截至1月20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国内4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例(湖北省例,北京市5例,广东省14例,上海市2例);14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54例(湖北省11例,广东省7例,四川省3例,云南省1例,上海市7例,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山东省1例,吉林省1例,安徽省1例,浙江省16例,江西省2例,海南省1例,贵州省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1例)。
收到日本通报确诊病例1例,泰国通报确诊病例2例,韩国通报确诊病例1例。
目前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已解除医学观察人,尚有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我们来看武汉市:
武汉20日当天新增病例60例,当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的15岁,年龄最大的88岁;首发症状大多为发热、咳嗽或胸闷、呼吸困难。患者中,重症17例、危重症3例。
武汉20日当天死亡2例。
死者李某某,男,66岁,年1月16日因“间断咳嗽,头痛,乏力伴发热6天”入院治疗;1月17日出现呼吸困难,1月20日10:35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死者生前有慢阻肺、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死者殷某某,女,48岁,年12月10日发病,12月27日出现呼吸困难,12月31日医院救治,入院时严重呼吸窘迫,年1月20日14:31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死者生前有糖尿病、脑梗死、胆结石等基础疾病。
截至1月20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例,已治愈出院25例,死亡6例。目前仍在院治疗例,其中重症51例、危重症12例。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人,已解除医学观察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人。
北京确诊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其中2名男性患者,分别于1月7日和1月9日去过武汉,并短暂逗留,两人分别于1月13日和1月14日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1名老年女性患者,从武汉赴北京探亲,于1月13日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其中2名病情平稳,1名患者病情危重。
最近咨询这件事的朋友很多,下面做一点分析和分享。
Q:这个病传播起来跟SARS比哪个厉害?
A:看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从传染性的角度讲,-nCoV(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要温和一些。今天(1月21日)上海科研人员郝沛、钟武、李轩等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题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进化来源和传染人分子作用通路》的论文,指出:在感染人的分子通路机制方面,-nCoV病毒和SARS病毒是一致的。因此-nCoV传染性也是很强的,但是弱于SARS病毒。
当年SARS的毒王(超级传播者)一个人可以传染数百个人。最近武汉的一个毒王传染了15名医务人员。还是存在差距。
Q:这个病会进展为较严重的疫情么?
A:还是有很大可能的。虽然传染性比SARS弱一些,防控措施与当年比已有云泥之别,但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变数。
-nCoV发病没有SARS那么急骤,很多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进展到严重的肺炎也要大概一周以后,但因此也更加难以防控。已经感染,已经有传染性,但病情不明显,赶上春节人口大迁徙,很可能会有大规模的隐性播散。
-nCoV病毒很大可能来源于蝙蝠,通过未知中间宿主,传染给人,并在很短时间出现人传人。说明这个病毒有很快速的变异速度,或者说,有很强的适应性。
时间点不好。春节期间不可避免的人口大迁徙、大聚集,给防控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Q:最关键的,怎么样预防?
A:常规的就不细说了,比如避开高风险场所(人群密集、密闭、医院)、勤洗手、戴口罩等。
传染病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我们说说这个易感人群。
目前新增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危重患者主要是有各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这些人都是易感人群。那么共性在哪呢?体质差、免疫力低。所以易感。
比如两个人一起去爬山,爬到山顶吹吹小风,心旷神怡。回来后一个人吃得香睡得香,另一个恶寒发热身痛,感冒了。后者就是易感人群。
比如每年都有几波流感病毒来袭,有的人就是啥事没有,有的人哪波都躲不过去。发烧输液家常便饭。后者就是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致病力有强有弱。有的致病力超强,不管你体格子好不好,沾上就完,比如鼠疫、霍乱;有的致病力较强,大多数人得中招,少部分人能抗住;有的致病力就一般,体格好的可以不那么重视,体格差就发病了。因此传染病是分级的,分甲乙丙三类。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6种,比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疟疾等等;丙类11种,比如流感、菌痢、手足口等等。
所以易感不易感也是相对的。面对甲类,大伙都易感。面对丙类,易感的是那些少数体质较差的弱鸡。面对乙类,就得细分析。
流行性感冒有很多种,每种致病性都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易感人群总是那些体质较差的人。
那么我们的课题就是,怎么样让自己不要成为易感人群?
什么叫感冒呢?感是感之受之。冒是触之。都是动词。感冒什么东西呢?西医叫病原体,什么细菌、病毒、支原体,再细分又有H1N1、H7N9等等。中医叫风、寒、疫气、瘴气、崇,虚邪贼风,不正之气。
什么叫易感呢?就是容易招这些不好的东西。
为什么易感呢?西医叫免疫力低、抵抗力差。中医叫正气不足,或者叫气虚。
所以对于流感的治疗,西医除了抗病毒、对症治疗之外,往往需要用些丙种球蛋白之类的增强免疫药。但一旦变为重症肺炎后,又需要用大剂量激素去打掉过强的免疫反应,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又会导致难以控制病毒感染、股骨头坏死等。很难办。
中医对于补气扶正、提高免疫力这个事很有心得。
《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气就是免疫力。如果你正气足够强大的话,这些流感病毒是不会作妖的。
气血是中医的根本。手段太多了。后面我放几个方子,作为预防。
Q:这个病中医能治么?
A:我是觉得能治。我们可以参考SARS。广东省自打中医治疗介入后,死亡率和后遗症致残率都是零。上海的8例患者里有6例经过中医治疗,没有一个死亡。其中有1例连激素都没有用。
事实上中医早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抗击传染病。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就是论述如何治疗传染病的,很大一部分是重症,那时候叫伤寒(现在的乙类传染病里还有伤寒和副伤寒)。此后上千年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已基本有完整成熟的套路。温病大家群星璀璨,全部都既是理论家,也是临床家。要是没有疗效,是很难出名的。
年石家庄发生乙脑大流行,死亡率达30%。周总理让请教老中医蒲辅周老先生,蒲老说可用白虎汤治疗,果然应用以后临床效果非常好,死亡率降到10%以下。蒲老先生治疗例乙脑患者没有一例死亡。
年北京和唐山地区又发生乙脑流行,医疗人员应用白虎汤治疗效果不佳,有的人怀疑中医不行了吧。周总理又让他们请教蒲辅周老先生。蒲老说今年湿气重,需在白虎汤方里面加一味燥湿的中药——苍术。这样又解决了问题,把死亡率从30%又降到10%以下。
历代医家医案里治疗重症传染病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
总体来讲,中医治疗传染病,不是针对你是什么病原体,什么亚型。而是调整你的体质。你的体质变化了,变好了,不适合病原体生活了,它就走了。你病就好了。
我总跟患者打比方:就像墙旮旯长苔藓,你看向阳的墙面干燥温暖,它就不长苔藓;什么地方长苔藓呢?一定是潮湿阴暗的地方。因为你内环境不健康了,才“招这些坏东西”。
这就叫“易感”。
中医治病治的是人,调整的是体质,改变的是内环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Q:确实有高风险人群么?
A:确实有。除了以上说过的体质差、免疫力低的人群之外。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的战友们——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截至年5月28日,全国内地临床诊断病例例,其中人为医务人员,占感染总数的18%。活下来的很多人,要忍受伴随一生的严重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
医护人员是被动成为易感人群的。他们必须冲在第一线,与病魔做斗争。
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的叶欣,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她们是英雄。
但她们的身上没有铠甲。她们是以肉身在搏斗。每一天都无限接近死亡。
我非常希望她们可以得到保护。
很多西医是不怎么信中医的。但是认识我老军医的人,应该对中医会有信心的。
Q:有什么实用的预防方法么?
A:由浅入深:
1.无任何症状者:多做艾灸。适当配合膏方。早睡晚起。适当锻炼。
2.无任何症状但自觉属易感体质者:黄芪9克、防风9克煮水或焖烧杯泡水代茶饮。
3.有些感冒前驱症状(鼻痒怕风少量喷嚏)者:带须的葱白一段(签字笔长度)煮水或焖烧杯泡水代茶饮。
4.有喷嚏流涕咳嗽头痛低热者:(《温病条辨》卷一)苏叶6g、杏仁9g、制半夏6g、茯苓10g、甘草3g、前胡6g、桔梗6g、枳壳6g、橘皮6g、生姜6g、大枣3枚。
5.再重的我劝你找医生哈!
6.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病的中年人士,赶紧调理基础病,改善体质,脱离易感范畴。
有更多问题请联系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