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 苔藓症状 >> 年以前国人对中国苔藓植物的采集与

年以前国人对中国苔藓植物的采集与

 

点击蓝色“苔藓之恋”,年我们一起读书看文

1949年以前国人对中国苔藓植物的采集与研究史

朱宗元1,徐 杰1,2,于宁宁3

(1.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2.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摘 要:1949年以前中国苔藓植物的采集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国人随外国人或外国考察团在我国进行的采集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邓培根、王德辉、周蓄源、秦仁昌和刘慎谔.此阶段采集的苔藓植物标本几乎都运到国外各大标本馆,由国外著名苔藓学家鉴定发表;二是我国植物学家在国内进行的零星或有组织的采集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钟观光、钟心煊、钱崇澍、秦仁昌、辛树帜、蒋英和曾怀德.此阶段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全国范围内广泛采集苔藓植物标本,虽然标本大多还是寄到国外,由国外著名苔藓学家鉴定发表,但是苔藓植物标本基本收藏在国内一些大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三是我国苔藓植物学家的专业采集和研究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启无、陈伯川、杨承元、赵修谦和陈邦杰等学者.其中陈邦杰是唯一坚持研究的中国苔藓学家,共发表新分类群20多个,被誉为“中国苔藓学之父”.1949年以前国人共采集苔藓标本近2.5万号,其中静生生物调查所采集约1.5万号,陈邦杰等人采集约1万号.

关键词:1949年以前;中国;苔藓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史

中图分类号:N 09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国土幅员广阔,生境类型多样,南北纬度温度和东西经度水分地带性差异明显,植被类型多样,地貌更是复杂多变,形成世界上少见的生境类型组合.多样的生境类型,多种的生态组合,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分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我国成为苔藓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在1949年以前,中国苔藓植物采集和研究主要是西方人士进行的,从1751年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Pehr Osbeck,林奈的学生)在广州黄埔一带采集记录中国苔藓植物,并于1757年发表第一个在中国采集的新种中华叶苔Jungermannia chinensis Osb.起[1],至1949年近二百年间,他们采走了大量植物标本,发表了大量苔藓论著和专科专属研究,珍贵的模式标本,集中在德、英、法、芬兰等国的博物馆或标本室中,给中国苔藓分类学研究带来很多困难.从二十世纪初国人开始通过各种缘由加入到苔藓植物标本采集与研究过程中,然而采集到的标本大多寄到国外专业苔藓植物研究机构,由外国苔藓学家鉴定发表.从20世纪30年代始,我国开始了苔藓学家的专业采集,代表人物是王启无、陈伯川、杨承元、赵修谦和陈邦杰,他们对中国苔藓的研究和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特别是陈邦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集标本,积累资料,开展研究,为中国苔藓学建设、发展和在世界苔藓学占据一席之地,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苔藓植物的奠基人[2-3].陈邦杰为中国苔藓学研究奋斗一生的史料,也是撰写本文的一个初衷,总结中国苔藓史早期的艰苦历程,激发后人,利用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推动现代苔藓学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苔藓学研究的强国.

1 国人随外国人或外国考察团在我国进行的主要苔藓植物采集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苔藓植物第一采集人一直存在争议,陈邦杰认为钟观光(K.K.Tsoong)是我国最早苔藓植物采集人[4],但据文献考证[5-7],中国第一个采集苔藓植物标本的为云南籍的中国天主教神父邓培根

(P.G.Ten,外文名叫西门邓,Semeon Ten).

邓培根(P.G.Ten,外文名Semeon Ten),云南盐津人,法国神父杜克鲁的门徒.1905-1911年随杜克鲁一起在云南采集植物标本,采集号统一用杜的编号.邓培根1919年独自在云南昆明至北部盐津一带采集植物,在大姚至盐津之间的白盐井(Beyeadjing)收获颇多,仅兰科就采到15个新种(包括新变种),加上其他维管植物新种达30多个.其中采集的苔藓植物标本送到德国,由德国苔藓学家赫尔楚(Th.Herzog)鉴定并于1925年发表的《云南的苔藓植物研究》一文中有邓培根采的多个新种[5],后都统编在韩迪-马泽蒂(H.Handel-Mazzetti)的《中国植物总览》(Symb.Sin.Ⅳ.Ⅴ)一书中[6-7],如邓氏对齿藓Didymodon tenii(Herz.)Broth.、邓氏卷毛藓Dicranodontium tenii(Herz.)Broth.、邓氏扭口藓Barbula tenii Herz.、邓氏红叶藓Erythophyllum tenii Herz.等,均以邓培根的名字命名的;以云南地名命名的有云南对齿藓Didymodonyunnanensis(Herz.)Broth.,云南青藓Brachythecium yunnnanense Herz.;用中国命名的有中华小毛藓Microdus sinensis Herz.,苔类有狭叶囊鞘苔Physocolea oblongaHerz.等.

王德辉(T.H.Wang),1917年陪同韩迪-马泽蒂在湖南长沙、武岗、云山等地进行植物调查和采集,王德辉本人采集植物标本629号.1919-1921年他又在福建和江西交界进行植物采集,采集标本500多号,其中有一些苔藓标本.两次采集植物标本都送给了韩迪-马泽蒂,苔藓植物标本由芬兰苔藓学家勃洛恩鲁斯(V.F.Brotherus)研究,于1922和1924年发表在《韩迪-马泽蒂博士在中国采集的藓类植物》一文中[8-9],最后都收在韩迪-马泽蒂的《中国植物总览》一书中,其中发现了几个新种:如云南真藓Bryum yunnanse Broth.(Syntype)、渐尖扁锦藓Glossadelphus attenatus Broth.、短尖明叶藓Vesicularia apicuatumBroth.等.

周蓄源(S.Y.Cheo),金陵大学植物系教师,1931年参加由该校外籍教师史蔚德(A.N.Steward)组织的贵州植物考察.史蔚德带着金陵大学植物标本采集员焦启源(C.Y.Chiao)和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采集员周鹤昌(H.C.Cheo)为一组,主要采集显花植物(种子植物)标本,采集人均标为Steward,Chiao et Cheo),另一组由周蓄源负责,主要采集隐花植物(孢子植物),采集人标为S.Y.Cheo,两组统一编号,采集范围在贵州的北部和东北部.野外工作近7个月,共采集植物标本928号.植物、木材、花卉、种子、真菌数百余号,2.2万份.植物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后分两份,一份留在金陵大学,一份送至美国,所有树木、花卉种子,分赠给中山陵园、金陵大学园艺系及美国农业部等处.1933年复由史蔚德主持,偕同周蓄源、周鹤昌进行广西西部及北部考察采集,没有分组,采集人均标为Steword et Cheo”.共采植物标本1194号.植物木材、花卉种子、真菌等2.2万份,按照合同与1931年同样处理分给各有关部门.两次采集中,周蓄源在贵州的采集中,苔藓植物收获颇丰,后经美国苔藓学家巴特拉姆(E.B.Bartram)鉴定,1935年发表在《中国藓类植物的补充》一文中[10].在1931年贵州采集标本中发表藓类植物新分类群14个,其中一个新属疣齿藓属(Scabridens E.Bartr.)、11个新种、2个新变种.而在1933年广西西北部采集的标本中共记录苔藓植物26种,没有发表新分类群,只有一个副模式和一个新组合.分别为中华蓑藓Macromitrium sinensis Bartr.和小仙鹤藓Atrichum henryi(Salmon)Bartr.

秦仁昌(R.C.Ching),1923年参加美国华府地理学会沃尔逊(F.R.Wulsin)组织的甘蒙科学考察团,并负责植物组工作.在内蒙古(贺兰山)、甘肃、青海采集植物标本1158号,被狄肯(Dixon)引证过的有采自甘肃的苔藓植物标本[11].

刘慎谔(T.N.Liou),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负责人,1931年随中法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至新疆天山采集标本4000余号,其中苔藓植物标本被法国著名苔藓学家帕拉斯的助手皮特瓦德(Poter de

la Varde)鉴定后,于1937年发表了《中国苔藓植物的研究》,其中记载刘慎谔1931年采的苔藓植物29种[12].

2 我国植物学家在国内进行植物标本采集中附带有苔藓植物的采集历程

钟观光(K.K.Tsoong),1918-1921年为北京大学筹建植物标本馆,四年间在我国中南部11个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河南和山西)采集标本1.5万号,后又为浙江大学、湖南博物馆采过标本,总数达2.5万号[13].钟观光也采集过少量苔藓植物标本,陈邦杰认为钟观光是我国最早作过苔藓植物采集的人[4]

钟心煊(H.H.Chung),厦门大学植物学教授,1923-1925年钟心煊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曾到福建的厦门、福州、永福、南平(延平)、璋州、古田、鼓浪屿和江西的南昌、九江、庐山、牯岭等地采过植物标本,共采集标本达7000余号.另外,一些苔藓地衣标本进行了单独编号,在苔藓标本号前加“B”的有300余号;地衣表前加“F”也有200多号,共计近600号,苔藓标本送到法国和德国标本室,由锐利奥特(J.Theriot)鉴定后,于1932年发表的《中国东部的藓类植物》[14]中,有钟氏的几个新种,如钟氏凤尾藓Fissidens chungii Ther.、小

石藓Weissia suleata Ther.、暗色对齿藓Didymodon opaeus Ther.、短柄小石藓Trichostomum brevisetumTher.等.

钟心煊采集的藓类标本后来还被巴特拉姆(E.B.Bartram)研究[10],发表有新种:钟氏真藓Bryum chungii Bartr.、福建偏蒴藓Ectropothecium circinatumBartr.,新变种短毛黄立碗藓Physcomityium limbatulumvar.brevisetus Bartr.;苔类标本被韦尔多恩(F.Verdoorn)研究后,发表在韩迪-马泽蒂的《中国植物总览》第五卷中[7],新变种有盔瓣耳叶苔钟氏变种Frullania muscicola Steph.var.chungii Verd.,新变型有列胞耳叶苔钝瓣变型Frullania moniliata(reinw.,Blume et Nees)Mont.f.obtusiloba Verd.;苔类标本还被坎纳(L.P.Khanna)研究[15],发表新种钟氏角苔Anthoceros chungii Khanna,彭涛(2013)在《中国角苔植物的分类修订和分子系统发育》一文中,因未见钟氏角苔凭证标本,把该种作为存疑种处理[16],贾渝、何思(2013)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中收录此种,并且分布地点除了江西以外,增加了台湾和印度的分布[17].总之,钟心煊是我国学者在1949年以前采集到苔藓植物新分类群较多的人之一.

钱崇澍(S.S.Chien),1922年与陈焕镛(W.T.Chun)组织湖北西部宜昌、兴山、房县一带的植物采集,秦仁昌也参加了这次调查采集.采植物标本2000余号,在钱崇澍先生送到国外的树木标本上,附着有苔藓植物被瑞摩斯(H.Reimers)在《中国苔藓植物研究》报导引证过[18],如疣小金发藓Pogonatum urnigerum(L.)Palis.(Hupei:Ichang-29.Ⅷ.1922.S.S.Chien n.5546.).

秦仁昌(R.C.Ching),除1923年参加甘蒙科学考察团采集少量苔藓植物标本外,1922-1927年在福建、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采植物标本近5000号,亦有少量的苔藓标本,被瑞摩斯(H.Reimers)引用有浙江杭州的标本[18],如泥炭藓Sphagnum cymbifoliumEhrh.(Tschekiang:Hongchow,14.X.1927.R.C.Ching n.3871)、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Tschekiang:Hongchow,14.X.1927.R.C.Ching n.3871a,3872

a.)等.

辛树帜(S.S.Sin),1928-1929年在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期间,曾组织过多次广西瑶山的植物调查与采集.和他一起调查采集的有黄季庄(K.K.Wang或K.K.Whong)、石某某(C.M.Shih)和严楚江(K.J.Jeng),共采标本1.3万号.有苔藓标本21号,送到德国地衣、苔藓、蕨类标本室,经鉴定研究有苔藓植物25种、蕨类植物28种,其中有数个新种.苔藓植物新种由瑞摩斯(H.Reimers)1931年发表,如辛氏网藓Syrrhopodon siniiReim.、广西小壶藓Taytoria kwangsiensis Reim.、拟卷灰藓Hypnum pseudorevolutumReim.等[18].

方文培(W.P.Fang),1927-1931年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时,曾到四川各地采集植物标本1.2万号,在其送到爱丁堡植物园(E)的标本有苔藓植物.被引证的标本有金发藓Polytrichum com mune Hedw.[19](重庆市,南川县,05.20.1928.方文培,1013.,标本见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

刘慎谔(T.N.Liou)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负责人,1931年随中法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至新疆天山采集标本4000号,1935年与钟补求在黄山采集,1937年在陕西秦岭采集.所采标本中有一些苔藓标本,部分标本送到法国博物馆植物标本室,被国内外苔藓学家所引用.如陈伯川曾记载张家口藓类6种,博格达山和乌鲁木齐南山藓类14种[20];1937年皮特瓦德(Poter de la Varde)发表《中国苔藓植物的研究》记载刘慎谔1931年采的苔藓植物29种[12].并研究过他在黄山采集的苔藓植物标本,发表新种和新变种:刘氏同叶藓Isopterginm lioui Ther.&P.de la Vard.、安徽火藓Schlotheimia charrieri Ther.et P.de la

Vard.、泥炭藓Sphagnum inundatumvar.perfibrosumP.de la Vard.等.

蒋英(Y.Tsiang),1928-1936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期间,曾在广东、贵州、江西、江苏、浙江、云南等地采集过近2万号标本,以贵州标本最为珍贵,其中有少量苔藓标本.标本除

国内存放外,美国纽约植物园、英国邱园、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植物标本室都有保存,苔藓标本被勃洛恩鲁斯和陈邦杰等引用过[21-22].

1932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部,随后在四川采集过一些苔藓植物标本.1934年西部科学院植物部曾将一箱采自四川的苔藓标本寄给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但最终鉴定结果未见报道.

何琦(C.Ho),1929-1936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任职,从事双翅目昆虫研究.1934年参加由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中央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合作组成的“海南科学采集团”,在海南的白魄(有时也写白坡Bai–Po)共采苔藓标本320余号,这批标本1950年都归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室(PE)内.陈邦杰在1941年发表的《海南岛藓类植物的研究》一文中[23],引证了这批标本中的藓类植物标本,新种中有C.Ho采集的模式标本:白坡凤尾藓Fissidens pepuensis P.C.Chen、鹤嘴羽藓Thuidiun pelekinoides P.C.Chen、密枝偏蒴藓

Ectrapothecium wangianumP.C.Chen、海南明叶藓Vesicularia hainancnsis P.C.Chen,采集人均没写中名,只写C.Ho.解放后这批标本又经陈邦杰鉴定,在1964年发表的《中国叶附生苔藓植物的研究》一文中[24],引证苔类标本58号,同时发表了2个新变种:线瓣台湾片鳞苔Pedinolejeunea formosana var.linearilobaChen et P.C.Wu和齿瓣喜山片鳞苔P.himalayensis var.dentate Chen et P.C.Wu.但遗憾的是因为标签上只写了C.Ho,没写汉名,文章中模式标本采集人被误为何铸,其实正确的采集人应为何琦.何铸是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从1951-1954年在四川各地采集植物标本,其中1951年在四川康定、天全、米易等地采集300余号;1952年在理县、茂汶等地采集270余号;1954年与四川大学周太玄(T.C.Chow)一起在四川共采集标本700余号.他没去海南采集过标本.

饶钦止(C.C.Jao),1945年在重庆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著名的淡水藻类学家.饶钦止在淡水水域的藻类采集中,也偶有苔藓植物混入,由陈邦杰鉴定,如1940年3月15日采自北碚的单月苔Monosolenium tenerumGriffith.(该种也收录在陈邦杰1955年发表的论文中[22]).1945年8月,他受陈邦杰委托专程至重庆金佛山进行了一次苔藓植物的专门采集,虽然采集仅数日,但采集苔类标本有近百号,后经陈邦杰鉴定,发表了6个苔类新种和1个藓类新种[22].

左景烈(T.L.Tso),山东大学植物学讲师,1926年受聘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主持植物调查采集工作.1926-1927年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采集标本;1929-1930年在广东的龙头山、乐昌、英德及香港和广西十万大山采集标本;1934年在海南三亚,陵水,保亭,铜甲,五指山等地采集标本1700余号.后经鉴定发现种子植物新种10多个,苔藓植物新种有卷边薄鳞苔Leptolejeunea revolula Chen.本种陈邦杰1955年发表的《Bryophyta Nova Sinica》一文中,模式标本记录为陈邦杰1952年在海南临高采集[22],1964年陈邦杰在《中国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研究(一)》一文中又记录了该种,并且凭证标本补充了左景烈和何琦1934年在海南彦圣和白魄采集到的该种标本[24].同时该文很多种也引证了左景烈1934年采集的标本.

黄志(C.Wang),中山大学农林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曾在海南岛崖县、定安、儋县、陵水、东方、昌江、琼中南淋岭、坝王岭、五指山等地采集标本3000余号,发表苔藓植物新种有海南薄鳞苔Leptolejeunea hainanensis Chen[24].

曾怀德(W.T.Tsang),岭南大学植物标本采集员.1923-1936年在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地,采集2万余号标本,有少量苔藓标本被中外苔藓学家引证[25].

冯国楣(K.M.Feng),1934年入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工作,1937年后到庐山植物园云南丽江工作站,后入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被誉为云南四大采集家之一.从1940-1947年在云南的昆明、丽江、大

理、维西、屏边、中甸、德钦、贡山、文山、富宁,四川的木里采标本12600号,有新种360种,其中种子植物306种,蕨类植物53种,苔藓植物1种,即冯氏光萼苔Porella fengii Chen &Hatt.[26].

于连泉(L.C.Yu),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人员.1934年曾在北京附近及河北北部的小五台山、西灵山、东陵一带采过苔藓标本,近400余号.标本曾被陈伯川、陈邦杰等引证过.发现有两个新变种:云南红叶藓垫状变种Bryoerythrophyllum yunnanense(Herz.)Chen.var pulvinans(Herz.)Chen.和芽孢链齿藓河北变种Desmatodon gem mascens Broth.var.hopeiensis P.C.Chen[27].

以上所述只是我国众多苔藓植物采集人员在文献记载中发现新种和新变种比较突出的标本采集人.此外,我国专业研究苔藓植物的王启无、杨承元、陈伯川和陈邦杰,以及在我国有零星苔藓植物标本采集记录的采集人和采集地点均归纳在表1中.他们的足迹遍布我国30个省市,但台湾无资料考证.1949年以前东北地区苔藓植物采集与研究一直没有文献考证,在张光初(1984年)发表的《中国东北地区苔类植物的生态、区系和地理分布》一文中,有孔宪武教授在辽宁千山和吉林小白山也采集过苔藓植物标本的叙述,但文章无文献考证[28],另外,马骥(1981年)在《中国地衣的研究史》一文中,也报道孔宪武在1930-1931年在辽宁和吉林有采集地衣标本的记录[29],经过

在中科院植物所查验标本,发现孔宪武1930-1931年在东北辽宁和吉林采集的多号苔藓植物标本(如:辽宁,千山,1930,孔宪武,868,870号;吉林,小白山,1931,孔宪武,903,1428,1572,1573号等),证明1949年以前在东北地区有国人采集标本的记录.1949年以前国人共采苔藓标本近2.5万号.其中静生生物调查所在1950年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分类研究所时,共登记苔藓标本14柜,约1.5万号.至1958年在南京建立我国第一个苔藓植物标本室,当时有苔藓标本已达4万余号,其中有陈邦杰等人1949年以前采集的近1万号标本.

3 我国苔藓植物学家的专业采集和研究历程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出现了苔藓学家的专业采集和研究,他们的工作对我国苔藓的研究和发展起

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代表人物是王启无、陈伯川、杨承元、赵修谦和陈邦杰.

王启无(C.W.Wang),静生生物调查所的研究员.早期主攻苔藓植物,从1929-1942年在北京附近,河北

北部和云南作过长达10多年的植物采集,共采植物标本5.6万号,其中维管植物4.3万号,苔藓植物1.3万号,是国人中采集植物标本最多一位,被誉为采集家.所采的维管植物经国内外专家鉴定研究发现8个新属:毛茛莲花属Metanemone W.T.Wang、雕果茶属GlyptocarpaHu、华核果茶属SinopyrenariaHu、茶药藤属Huthamnus Tsiang、梅乐藤属Sinomrrillia Hu、喙核桃属RhamphocaryaK.Z.Kuang、富宁藤属ParepigynumTsiang et P.L.Li、蒜头果属Malania Chun et S.K.Lee;新种(包括新变种)500多个.苔藓植物标本是王启无在静生生物调查所初建时,即计划专攻苔藓植物而采集的,对苔藓植物标本进行了单独编号.1929-1934年间在北京附近和河北北部的百花山、西灵山、小五台山、南口、下花园、东陵等地采苔藓植物3249号.到云南以后,在云南各地又采8 000号,其中1935年4 000号(继北京、河北的编号从3284-7106);1936年采集2 000号(9345-11044);1939年采集1 300号(21000-22430);1940年又采集540号(1-540号),加上一些无编号和混在维管植物的标本,王启无总计采苔藓标本1.3万号.王启无的苔藓标本,除北京、河北的部分标本被杨承元引证(如中华葫芦藓Funaria sinensis Dix.In C.Y.Yang)外,云南的苔藓标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前未经充分研究鉴定.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苔藓学家陈邦杰、万

宗玲、吴鹏程、黎兴江、胡人亮等鉴定,发现的10多个新种有:贡山绢藓Entodon kungshanensis R.L.Hu、王氏黑藓Andreaca wangiana Chen、云南针鳞苔Rhaphidolejeunea ynnanensis Chen、刺边疣鳞苔Cololejeunea albodentata Chen et P.C.Wu、光叶疣鳞苔C.pcendocristallina Chen et P.C.Wu、长叶毛鳞苔Thysonathus oblongifolia Chen et P.C.Wu、广舌扁萼苔Radula platyglossa Chen、反齿鳃叶苔Brachiulejeunea recurvidentata Chen et P.C.Wu、平瓣看鳞苔Cheilolejeunea subplanilobula Chen et P.C.Wu等.王启无1934年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苔藓植物之研究及其文献》一文[30],说明王启无当时不仅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将苔藓植物作为重点采集目标,在文献资料收集上也做了研究.王启无1945后定居美

国,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爱达荷大学任植物学教授,未对所采的苔藓标本进行研究,从事了植物地理学研究工作.鉴于王启无对我国植物学的贡献,在1949-1950年全国科学专家调查综合报告中,被列为生物学科有成就科学家之一.

陈伯川(P.T.Tschen或P.C.Chen),原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早期主要研究苔藓植物,1935年在北京附近采苔藓植物500余号,1936年在“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丛刊”上发表了国人的第一篇苔藓分类文章《中国苔藓植物之初步研究》[20],文章还引证了刘慎谔1931年采自河北张家口和新疆天山(博格达山)的苔藓标本.陈伯川后来没有继续从事苔藓植物的采集与研究.

杨承元(C.Y.Yang),清华大学教师,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韫珍教授的助手,曾专攻苔藓植物分类学.1932、1934-1936年在北京附近、河北、山西先随吴韫珍一起,后单独采集植物标本,共采标本达7 000余号,其中有1 000多号是苔藓植物,并进行了单独编号.在此期间也开展了对苔藓标本鉴定研究,并将一些疑难种带到英国请狄肯(Dixon)鉴定.1936年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生物专刊》上发表了《直隶省藓类植物区系》一文[31],杨承元还严谨地在文章中明确写出是参照狄肯(Dixon)的资料和鉴定而定.共记录藓类27科69属151种,代狄肯发表新种有15种,即河北蓑藓Macromitrium hopeiense Dix.、Stereodn sinensis Dix.、拟帽状反纽藓Timmiella subcukullata Dix.ex Yang、点叶扭口藓Barbula strictifolia Dix.ex Yang.、拟扭口藓B.fallacioidex Dix.ex Yang、丝叶扭藓Tortula capillaris Dix.ex Yang、Campylotortula sinensis Dix.exYang、乳突对齿藓Didymodon mamillosus Dix.ex Yang等,但由于新种没有拉丁描述,这些新种几乎完全是裸名(nom nud.).日本大规模侵华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办西南联大,杨承元1938年随吴

韫珍在云南昆明、楚雄、下关、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采集植物标本,共采2000余号,以维管植物为主,但其不幸于1941年逝世于四川灌县.杨承元的早逝,是我国植物学特别是苔藓植物学工作的一个重大损失.

赵修谦(H.C.Chao),193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作植物分类学教师.早期主攻苔藓类植物,后专心研究被子植物川苔草科(Podostemonaceae),为我国发现了一个新记录科,发表新属川藻属(Terniopsis Chao).1940-1942年曾在福建采集植物标本达1 000余号,其中多数为苔藓植物,1943年在厦门大学自然科学丛刊Ⅰ中发表《福建苔类研究》,报道了福建分布的30种苔类植物[32].

陈邦杰(P.C.Chen或Chen Pang-Chieh),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受业于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裴鉴教授.对苔藓植物学有浓厚兴趣,1933年毕业后在四川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教.1932-1935年在江苏、四川采集苔藓植物.1936年前共采苔藓标本2 000多号,1936年至1939年到德国专攻苔藓学,1940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2年在四川重庆、缙云山、峨眉山等地广泛采集苔藓植物,至新中国成立前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6 000多号(见表2).

陈邦杰最早的苔藓研究成果为1941年在《Hedwigia》上发表了《东亚丛藓科植物的研究》[27],这是我国学者在世界苔藓学术刊物上刊登的第一篇学术文章.文中发表了3个新属:芮氏藓属Reimersia P.-C.Chen、红叶藓属BryoeryfhvophyllumP.-C.Chen、美叶藓属Bellibarbula P.-C.Chen.1941 年陈邦杰又在中山大学农林研究专刊上发表《海南岛藓类植物的研究》[23],1943年发表了《中国藓类植物标本第一辑》[33],这是陈邦杰利用在德国进修期间对德国博物院地衣、苔藓、蕨类标本室存放的产自中国的苔藓植物(包括模式标本)的记述,其科学价值可与秦仁昌在英国邱植物园的《中国模式标本照片集》相媲美.1946年又发表《中国的雉尾藓属植物》[34].另外1963年出版的《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册[35],1978年

出版的下册[36],虽然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但这两本书都包含了陈邦杰多年的心血,特别是早年留学德国的资料积累.该书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苔藓植物第一经典之著.陈邦杰在1949年以前共发表新分类群20多个.

4 结语

1949年以前中国苔藓植物的采集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人随外国人或外国考察团在我国进行的苔藓植物采集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邓培根、王德辉、周蓄源、秦仁昌和刘慎谔.这个阶段采集的苔藓植物标本几乎都运到国外各大标本馆,由国外苔藓学家鉴定发表;第二个阶段是我国植物学家在国

内进行的零星或有组织的苔藓植物采集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钟观光、钟心煊、钱崇澍、秦仁昌、辛树帜、蒋英和曾怀德.这个阶段我国植物学者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采集苔藓植物植物标本,虽然标本大多还是寄到国外苔藓学家鉴定发表,但是苔藓植物标本基本收藏在国内一些大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第三个阶段是我国苔藓植物学家的专业采集和研究历程,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启无、陈伯川、杨承元、赵修谦和陈邦杰等学者.1949年以前国人共采苔藓标本近2.5万号,其中静生生物调查所约采集1.5万号,陈邦杰等人1949年以前采集的近1万号标本.

在我国早期从事苔藓学研究的几位学者中,1949年以前仅有陈邦杰坚持下来,并为我国苔藓学发展一直作着不懈的努力,在建国后为苔藓学研究的基础建设,如筹建苔藓标本馆和图书资料室,培养苔藓学人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中国植物学史》中评价陈邦杰时写到“我国苔藓植物学研究起步较晚,在及其艰苦的研究条件下,到1949年时只有陈邦杰一人坚持研究,从1940年回国后一直从事苔藓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筹建苔藓标本室和图书资料室,成为中国苔藓研究的奠基人”[2].为怀念陈邦杰对我国苔藓植物学的贡献,1982年我国学者高谦和张光初发表《苔藓植物的新属》一文,将羽藓科1新属定名为陈氏藓属(Bryochenea国将苔藓植物专刊《隐花植物生物学》的英文名字定为《Chenia》,以缅怀陈邦杰对我国苔藓学的贡献.1985年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制作了一套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明信片,其中一张是专门纪念陈邦杰的.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世界植物名人录》中.

参考文献:

[1] Osbeck P.Dagbokfwer en Ostindisk Resa[M].Stockholm,1757:221.

[2] 汪振儒.中国植物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49-189.

[3] 吴征镒.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58-703.

[4] 陈邦杰.中国苔藓植物生态群落和地理分布的初步报告[J].植物分类学报,1958,7(4):271-292.

[5] Herzog Th.Beitrage zur Bryophytenflora von Yünnan[J].Hedwigia,1925,65:147-168.

[6] Handel-Mazzetti H.Symbolae Sinicae.Botanische Ergebnisse der Expeditio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wien

nach Südwest-China 1914/1918.IV.Teil.Musci[M].Berlin:Verlag Julius Springer,1929:1-147.

[7] Handel-Mazzeiti H.Symbolae Sinicae.Botanische Ergebnisse der Expeditio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wien

nach südwest-China 1914/1918.V.Teil.Hepaticae[M].Julius Springer,1930:1-60.

[8] Brotherus V F Musci novi sinenses,colletia Dre H.Handel-MazzettiⅠ[J].Sitzungsber.Akad.Wien,Wiss Math.Nat.

klasse I.Bd.1922,131:209-220.

[9] Brotherus V F Musci novi sinenses,colletia Dre H.Handel-MazzettiⅡ[J].Sitzungsber.Akad.Wien,Wiss Math.Nat.

klasse Bd.1924,133:559-584.

[10] Bartram E B.Additions to the mossflora of China[J].Ann Bryol,1935(8):6-21.

[11] Dixon H N.Mosses collected in North China,Mongolia and Tibet,by Rev.Père E.[J].Rev Bryol Lichénd n.s.1928(1):

177-191.

[12] Potier dela Varde R.Contributionla flore bryologique de la Chine[J].Rev Bryol Lichénd n.s.1937(10):136-145.

[13] 朱宗元,梁存柱.钟观光先生的植物采集工作—兼记我国第一个植物标本室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6):825-832.

[14] Theriot M I.Mousses de la China orientale[J].Ann.Cryptog Exot,1932(5):167-189.

[15] Khanna L P.On two species of Anthoceros from China[J].Journ Indian Bot Soc,1938,17:311-323.

[16] 彭涛.中国角苔植物的分类修订和分子系统发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

[17] 贾渝,何思.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苔藓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8] Reimers H.Beityge zur Moosflora Chinas[J].Hedwigia,1931,71:1-77.

[19] 万宗玲.中国金发藓科的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30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63:43.

[20] Chen P.C.(陈伯川).Note Preliminarire Siur Les Bryophytes de China[J].Contr Inst Bot Nat Acad Peiping,1936,4(6):

301-366.

[21] Brotherus V F.Musci novi asiatici[J].Rev Bryol,1929,56:1-16.

[22] Chen P C.Bryophyta Nova Sinica[J].Fedde Repert Sp Nov Reg Veg,1955,58(1/3):23-52.

[23] Chen P C.Beitrage zur Moosfloro von Hainan Insel[J].Sunyatsenia,1941,6(2):185-194.

[24] 陈邦杰,吴鹏程.中国叶附生苔藓植物的研究(Ⅰ)[J].植物分类学报,1964,9(3):213-276.

[25] Jovet-Ast,S.Le genre Colura Hépatiques.Lejeuneaceae,Diplasiae[J].Rev Bryol Lichénol,1954,22:206-302.

[26] Hattori,S.Studies of the Asiatic species of the genus Porella(Hepaticae).I.Some new or little known Asiatic species of

Porella[J].Journ Hattori Bot Lab,1967,30:129-151.

[27] Chen,P.-C.StudienueberdieostasiatischenArtender Pottiaceaeder Ⅰ-Ⅱ[J].Hedwigia,1941,80:1-76,141-322.

[28] 张光初.中国东北地区苔类植物的生态、区系和地理分布[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12(3):47-52.

[29] 马骥.中国地衣的研究史[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1(2):1-18.

[30] 王启无.关于中国苔藓类植物之研究及其文献[J].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4):415-442.

[31] Yang C Y.An enumerotio of moss flora in Chihli province[J].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 ser Biol.2,1936(2):

111-135.

[32] Chao H C.Studies on the Hepaticea Fukien[J].Coll Pap of Nat Univ of Amoy,1943(1):112.

[33] Chen P C.Musci Sinici Exsiccati SeriesiⅠ.Contribuns form the Institute of Biology[J].Graduate School of College of

Scieine,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Chungking China,1943(1):1-12.

[34] Chen P C.The Genus Cyathophorllain of China[J].Journ West China Bord Res Soc,1946,16(ser.B):142-148.

[35] 陈邦杰.中国苔藓植物属志(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304.

[36] 陈邦杰.中国苔藓植物属志(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331.

[37] 高谦,张光初.苔藓植物的新属[J].植物研究,1982,2(4):113-121.

[38] Zander R H.Seven new genera in Pottiaceae(Musci)and a lectotype for Syntrichia[J].Phytologia,1989,65(6):

424-436.

History of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n Bryophytes in China Before 1949

ZHU Zong-yuan1,XU Jie1,2,YU Ning-ning3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

2.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 010022,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Institute of Botany,CAS,Beijing100093,China)

Abstract:Three stag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n bryophytes in China were experienced

 before 1949.In the first stage,the Bryophyt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mainly by Chinese together

with foreigners or foreign delegations,which usually were shipped to foreign museum and identified to be

published by famous foreign bryologists.P.G.Ten,T.H.Wang,S.Y.Cheo,R.C.Ching and T.N.Liou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botanists of Chinese in the stage.In the second stage,the early Chinese botanists,representatively

 by K.K.Tsoong,H.H.Chung,S.S.Chien,R.C.Ching,S.S.Sin,Y.Tsiang and W.T.Tsang began to collect

 the bryophytes occasionally or organized by themselves in all over the China.Although most of the

specimens were sent abroad to be identified and published,the specimens were also kept in some larg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In the third stage,the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n

bryophytes in China initiated by C.W.Wang,P.T.Tschen,C.Y.Yang,H.C.Chao and P.C.Chen et al.Professor

 P.C.Chen,who published more than 20new taxa and was the only person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bryophyte

 research,was known as“the Father of Chinese Bryophyte”.Before the 1949,nearly 25 000bryophyt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in which 15 000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y the Jingsheng Bio-investigation Institute

 and about 10 000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y P.C.Chen and his students.

Key words:before 1949;China,bryophytes;specimens collection;history of research

朱宗元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yy.com/wazz/10850.html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