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黄蛰虫丸,命名为大大蜇虫丸故其大黄不是主药。
2.高血压病A:抗CA药:相当于大柴胡和桂枝茯苓丸加黄连--心肝气火。
B:ACEI--肾脏有关C:温胆汤治疗高血压--脾胃有关D:葛根汤治疗高血压-肺有关。E:高血压与颈椎病有关-桂枝加葛根汤。
总结:高血压中医考虑跟五脏有关,而西医是分开的。
3.糖尿病是以高血压病为基础,特别跟肥胖有关。举例:一病人瘦瘦的脸,腹软,右关沉,舌淡胖。其人恶气,腹胀胃痛,怕冷,头晕,手抖有肥胖病,乳腺增生,高血压病/95mmHG
治疗1橘皮汤证-厄气2.胃痛等症-苓桂术甘汤加半夏陈皮枳壳。3有痰饮病(温胆汤)乳腺增生(男人都阳虚?)4高血压--五苓散和桂枝茯苓丸5肥胖病-五苓散。
4.糖尿病的并发症,实际上就是缺糖。故常加山药,麦冬其都含有糖分。
5胡希恕认为高血压跟风无关,故用大柴胡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刘渡舟认为高血压跟其上冲有关。----------十世遗风篇。
6.艾滋病A。考虑去途径不一样,直接侵犯内脏的与一般的传染病不一样。
B无六邪的规律性(即引起其五脏的阴阳气血的不足)当然也有其这些症状的。
C曾用小青龙。当归芍药散,半夏泻心汤,其基本不加减。
D当然有是证用是方,其病变半胆囊炎-大柴胡。
针对其发烧--1不同的脏器其治法不一样2不明原因发热的是补中益气汤和什么方(忘记)
克的甘草类似激素作用,个中有一例水中,其中一律用生甘草,其内蒙的甘草最好,新疆的最差。------李发枝篇。
8.主要讲述一点病的人的体质既方病人的经方应用。黄师补充:常要求那些半夏体质的人不舒服用手指抠嘴,采用吐法来治疗。--毛科明
9.面黄肌瘦,无油腻-小柴胡汤体质。脸红(四方脸)脖子粗,肚子大四肢粗短。-大柴胡汤。瘦长(脖子身高等)-柴胡加龙骨牡蛎瘦瘦的四方脸--四逆散如张国荣跟韩国人等。
经验:4岁以下的小孩气小便异常或者10岁以下的女性阴道炎等用猪苓汤效果好。-----兰洪喜篇。
10.肉桂是肚脐周下面的疼痛。黄师补充半夏泻心汤其大便稀加肉桂,大便偏硬加大黄。
11半夏泻心汤和越鞠丸-治疗90%的痞证都适合其中香附要15克。--------紫轩篇。
12.中内书的失败如一个病人有26种病,那么等于要开26个方这种方式行不通。
A血糖正常,但并发症还是多?
B三黄降糖1号-桃核承气汤加增液汤加黄芪。
C说道仝小林从三焦的大柴胡到六经的葛根芩连汤的治疗糖尿病的改变、
13.燥不不一定要润,其中有一种由于五脏元气的不畅(包括虚跟邪气两种),不畅导致口干等故用干姜半夏等其辛温开其穴《内经》???中间提起此类的病人吃那些养阴要会腹泻。
14.说到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无效改用三黄加五倍子薄荷(大黄黄连3黄芩10五倍子6g薄荷3-6g2副左右起效。
15.说道反复口腔的饮食其水果白酒还有一样啥不能吃,--因其本身体质就是这样。
16口唇炎-其红肿热痛大多属于风热故去风为主-荆防败毒散加清热药。
17有人问附子理中丸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好,回答:甘草泻心汤加附子白术效果一样针对那些腹泻明显的。
18手足口病,经口-传伤脾胃--手口,四肢唇等病变-其病变属于偏湿但会有热如果大便干舌红--三黄(发热加柴胡)
重症手足口病-期脑部症状明显出现晕,抽搐,肢体无力半身不遂-其病机就是热,用风引汤观察例,其服法要多次少服。
19.
A生病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B你是睡觉也拿书,跟你是拿书也睡觉的生动说法全场哄笑。
C所有的神经症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病人需要时间,医生更需要时间,症状消失后不平衡的体质仍出现,其病的终点在哪仍需观察。
D;化验单是基础,病人的感受同样重要(生病是一种感受,不重视感受是何种人生)F吃的下,睡的香,笑的开才是人生最大境界。
G速度改变了平衡(水往高处流的举例)H晚期CA的病人是出于地平衡的状态。
20;西医是伟大的医学,美国人不也活的好好的,中国没有西医也获得好好的,古今中医的外感有几千年的历史,不需要宣传,其它的病不熟悉,外感经验十足。
21风热跟风寒的区别:主观症状,其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故不可区别,至少难以把握如风寒其发热低心率改变也有脉浮数之象。
2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其半夏常用30-45在高上其效果也没太大改变。
理论说半夏配夏枯草实际运用效果不明显。虽然理论头头是到其阴阳配。
加减变化;老年人+六味地黄的茯苓30-熟地40
服用法提及晚饭后一个小时服用,仝小林的睡前服用-考虑老年人的小便问题故不用。
23黄师述治疗CA的病人需要调节气血水,不能单补,不能清热解毒。-四逆散和半夏厚朴汤和当归芍药散和五苓散-取名太和汤。再提起服用法的:调节体质的隔天或者隔周服用等,特别是神经症的患者隔周服用,其做法非常可取,考虑病人的感受。(中间的解释相当精彩)
24.他讲到有些口疮病人大便稀的,使用甘草泻心汤无效,改用三黄泻心汤反而治愈,而且大便成形,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溃疡之辨、黑豆应当使用内心为黄仁的马料豆等
2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的救急办法:吞服香砂养胃丸和霍香正气丸,再嚼一片生姜、一个核桃肉,可以有效缓解。
26.曾治一腹痛,37年前起病,得于冷水游泳后,一天痛数次,不由自主地发作,甚则打滚,发作时可看见游走的肿块,用手摩热可缓解。复诊:腹直肌紧,心下痞,常有脚挛急。用柴胡桂枝汤,重用芍药40~50g,甘草40g,七剂后病愈,13年后因肺癌去世,期间再也未曾痛过。
另有一产后腹痛,痛时四肢抽搐,产科、外科检查均无殊,用过当归建中汤无效,自述有受风冷病史,予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g,老姜g,羊肉g,六碗水煮至三碗。服后瘥。
27.,《金匮》里有“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之语,曾治一晚期肺癌,左侧胸水,左寸弱,当为胸中有积聚之象,余部沉,予泽漆汤,泽漆即猫耳草15g,五剂后咳喘、痰、憋闷均减少,然病终究不治。
另外我的经验是,两寸脉浮滑,是用黄连温胆汤的指征;寸关弦紧,尺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指征;脉沉濡,用十四味温胆汤,此气阴两虚又有痰湿内阻,打个比方,好比一块地方既有旱又有涝。最后给大家介绍个带状疱疹止疼的经验:对侧后溪穴上方的龙眼穴,握拳,位于后溪穴上方的横纹端,直刺2-3分,奇效。
28.娄医师讲的用芍药甘草汤治愈右腿外伤木僵病案,提到病人服药后屁特别多,而《皇汉医学》中却讲病人屁多也是是用芍药甘草汤的指征,我认为这跟此方能调节内脏平滑肌张力有关。比如柴胡、枳壳、芍药,此三味调节平滑肌张力的作用最为明显,不论松紧。
柴胡面容,在《通俗伤寒论》中称为“浆糊脸”,很形象地描绘了表情不丰富的样子,和半夏脸的生动形成鲜明对比。柴胡体质,日本医家称之为腺病质,此类病人在幼儿时期容易发生扁桃体肿大,青春期皮脂腺亢进,多痤疮,青壮年期甲状腺易出问题,女性可有乳腺问题,中年以后胆囊、胰腺、卵巢等其它腺体都会接连出现问题
29.温:《伤寒》讲六病,后人非要加上个“经”,变成六经病,他觉得不妥,人身何止六经?除了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难道都忽略了?六经和六病有相关之处,有共性,但并不能说六病就是六经病。《金匮》以具体疾病论治,但仍与时方的思路不同。张仲景确立了一个治病体系,后世像张景岳搞新方八阵,陈士铎还有叶天士,都试图也建立一个治病体系,但是目前来看,还是仲景的最完善。
爱好经方:北方的医家,多要求从《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开始,第一篇就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原形脏本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温:我目前最主要的困惑就是方证还不熟练。像原文中讲三阳合病,那么复杂的病机,仲景就用一个栀子豉汤,那么简单,怎么理解?还有欲解时、欲剧时,历代解释都差强人意,这里可能有文化的断层。
我:您上次说您重抄原文,感觉有种突破音速的飞跃,能具体说说么?
温:盲人摸大象,游客看庐山。六病真身相,何时可了然?
我:您常看的注解书有哪些?
温:主要有桂林本伤寒论,还有胡希恕、曹颖甫、李心机先生的注释。
我:听您用厚朴七物汤时,有一次厚朴量用到了60g,那您平时用经方的剂量也是按照1:15吗?
温:急性病用大剂量,慢性病用小剂量。
我:有些时方效果也很好,比如我校连建伟老师临床善用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和资生丸,病人反馈也很好。我自己也吃过较长时间的资生丸,确实是效果很好,可是这样的病人如果用经方呢?用什么经方?是不是也要长期服用?跟过连老师门诊后,碰到类似这样的病人,我能想到的只有这些方,而不是经方。
温:我曾经说过:经方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境界。但我还没说完,应该讲治愈疾病才是治疗的最高境界。时方好比小汽车,四平八稳,大家都很容易学,但是小巷开不进去。而经方好比独轮车,不好学,不好驾驭。
某甲(忘了是谁,不熟):赵永前,您跟冯世伦教授学习,他很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他的思路是怎样的?
赵:思路他的书里都写了,少阳病有阴证转机的。而且我觉得吧,什么医生自己是什么体质,往往就擅长用什么方。像冯老,自己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
众:温桂枝自己也是桂枝体质呢,哈哈。
沙丘沙: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看脉,两关脉一强一弱。而且有的病人舌质红、口腔溃疡、口干一派热像,用了反而假热消失。
温:说到脉,上次有个心脏病人,来我诊室坐下也不说话,伸手让我按脉。我也就没问话,一边摸一边自言自语:“右关独弦,木克土也,逍遥丸主之”。话音刚落,病家便惊奇地说:“我经常腹泻,每次都自己买逍遥丸吃,就能缓解!”如果他事先跟我说他腹泻,而不是先按脉,我可能就会被局限住思维,想不到用这方。还有个腰腿痛的,左尺滑,认为是下焦有积滞,用的大柴胡,如果不按脉,也会被这个病所束缚。
中医的“证”不光包括症状,脉很重要,各人的切入点都不一样。我前年讲过的一个中风病人,半身不遂,不能平卧,重棉裹衣,右寸独滑,人烦躁,用小陷胸汤三剂迅速改善,九剂后出院。
早上娄绍昆介绍的用瓜蒌桂枝汤治疗面瘫的经验,我也有类似的,大冬天的,用桂枝汤三剂治愈。现在医生一看到面瘫,先想到牵正散,但是牵正散证到底是什么,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脉法不要学《濒湖脉决》,那个把人学糊涂了,要学《脉经》。
我:好像王老师(经方中)用的也不是一般的28脉法,上次QQ群病案讨论里介绍过,但不是很懂。
王:我用的是《脉要精微论》里的:“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目旬)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我:您还提到的某脉如几菽之重,是……
王:出自《难经·第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菽就是大豆,正常的脉象应当是右寸如3菽,左寸6菽,右关9菽,左关12菽,两尺都是15菽,也就是说右寸最浮最容易摸到,两尺最沉。上次病案讨论时我提到过一个妇女,左尺脉弦,认为腹部当有囊肿,建议其做腹部B超,果然有卵巢囊肿。
某丙:这个搭脉,究竟应该怎么练习啊?
沙:我上次讲过你摸笔管儿啊,或者拿根头发放在一张纸下去感觉,等到放七层纸你还能感觉出那头发时,你的手指搭脉就非常敏感了。
我:沙老师,您上次推荐我看《辅行诀》,里面是不同版本的,应该怎么学习啊?
沙:那些不同抄本,你仔细看会发现,变的都是大方,小方基本没变。我这人是个懒人,我就挑小方学,挑小方用。
我:我觉得吧,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心思静下来读经了,好像那些字句都进不了心。
沙:那就不要强求。古人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其实你现在并不是真正的亢奋状态,如果想读的话,我推荐你看看《圆觉经》。你要再胖点,太瘦了,整个人状态好了,都会跟着好。
我:想得多吧,我总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不懂,很多疾病不知道怎么治……
沙:这个要看机缘的啊,庄子说了,生也有涯,学业无涯。有目的地去学习,比没有目的强迫自己去看书,效果要好得多。
不然你自己又累又焦虑。我们每个人的命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今世的道路都是前世的业力轮回,我们都是凡人,只能按那个道路走。只有大善大恶之人才能改变业力。都给你安排好了的,你安心接受,快乐接受便是。
29.后溪穴上方的龙眼穴,握拳,位于后溪穴上方的横纹端,直刺2-3分即可。--带状疱疹的治疗。
30.半夏厚朴汤就是日三夜一,但是现在的中医开药让患者一日服用两三次天天服,这样的服法确实让患者受罪不少,试想一碗苦药一天要喝三次,天天喝,喝到后来还不把胃喝坏了。有患者跟我反应说早晨后喝了一碗药后一天都没有胃口。
31.治疗一低血压女患者,60岁,面黄体偏胖肌肉松弛,主诉头昏头晕伴周身疲劳,同时右侧肩胛部酸疼,每次来测血压40~50/20~30mmHg我老师予补中益气法生黄芪用至80g,数诊未效。
只是说头昏晕及疲劳似好一点,血压丝毫没升高。后让我处方我予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5副后复诊,精神大好、BP/80mmHg,头昏晕不作,仍诉右肩背部酸疼。
还有一例窦性心律过缓多年女患者,58岁,安静状态心率30~40次/分钟,心内科医生强烈要求安装心脏起搏器,因患者觉得起搏器手术昂贵且装起搏器后要避免电磁干扰影响生活,遂来求助于中医,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法,心率升至40~50次/分钟,现继续治疗中
经方之路第31期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