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天气炎热,挥汗如雨,潮湿的皮肤难免会受到各种真菌细菌的感染。加之衣衫单薄,裸露在外面的皮肤增多,给了各种蚊虫可趁之机。所以,夏季是多种皮肤病的高发季节。
丘疹性荨麻疹诱因:
大多数发病主要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蚊子、臭虫、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所以也称为虫咬性皮炎。
症状:
皮损多发于躯干,四肢伸侧,群集或散在。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有的可有伪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发生后不久便成为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内容清,周围无红晕。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或淡褐色,有的皮疹为较硬的栗粒大丘疹,搔抓后呈风团样肿大。
日光性皮炎症原因
阳光中的UVA和UVB这两种穿透性紫外线,会直达皮肤真皮层,使过敏体质人群受照射区皮肤出现红、灼、热、痛,这便是医学上常说的日光性皮炎即紫外线过敏。
防治:
常规紫外线防护措施包括防晒霜和防紫外线遮阳伞的使用,防晒霜只能阻挡部分UVA,对UVB则不太管用,而防紫外线遮阳伞对从地面和墙面反射来的紫外线根本无能为力。
1、有春季性皮炎史的人,可适当外涂防晒剂,以保护皮肤免受各种波段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损伤。
2、防止长时间曝晒。春游时,可用宽边防护帽或伞遮挡。
3、不要用含光感物质较多的化妆品,如香料等。
4、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对一些可诱导春季性皮炎的光感性物质,如油菜、菠菜、莴苣、无花果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5、洗脸时尽量不用热水、碱性肥皂、粗糙毛巾。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好发于皱襞部位。
临床分型:
晶形粟粒疹(又称白痱)、红色粟粒疹(又称红痱).、脓疱性粟粒疹(又称脓痱)、深部粟粒疹(又称深痱)。
一般能自愈,避免过度炎热的环境,可涂痱子粉。
花斑癣花斑癣又称汗斑,为轻微的、通常无症状的慢性皮肤角质层真菌感染。皮损有糠秕样鳞屑,色素减退或增加。皮损直接镜检见典型花斑癣菌丝即可确诊。病程慢性,一般冬天消退,夏天又发。
用药治疗
局部使用角质剥脱剂或其他抗真菌制剂,如复方雷琐辛搽剂或咪康唑霜等。或用20%~40%硫代硫酸钠搽剂,每天2次,连续2周。大面积花斑癣宜口服酮康唑治疗。
花斑癣易复发或再感染。皮肤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患者使用过的内衣裤、汗衫、被单、枕套等应煮沸消毒,或用甲醛(福尔马林)熏蒸。
夏季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型
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清热解毒,利湿祛风。
1、主方解毒利湿汤:公英30克,薏苡仁、土茯苓、地丁、鱼腥草各30克,连翘、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5克,蝉蜕12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0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黄芩各15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鲜皮30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热炎宁4粒,每天3次。
风热型
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凉血利湿。
1、祛风凉血汤:荆芥、防风、连翘、苦参各15克,蝉蜕15克,生地黄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蛇床子20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泽泻15克。
2、中成药
(1)连翘败毒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1、养血祛风汤:
当归、黄精各15克,川芎、荆芥各12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鲜皮各15克,生地黄30克,地肤子20克,蛇床子15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远志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萆薢12克、通草10克、泽泻15克。
2、中成药润燥止痒丸、养血止痒丸口服。
(供稿:主任医师曹元成)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