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概述
丝虫病是指丝虫寄生在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丝虫病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疾病分类
1.急性丝虫病
因感染丝虫而引起的急性临床表现,多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精索炎、丝虫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常反复发作。
2.慢性丝虫病
多为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症状,往往炎症与阻塞的症状交又或同时出现,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鞘膜腔积液、乳糜尿、淋巴水肿等。
主要病因
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传播途径
丝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流行病学
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著下降。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为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典型症状
一.急性期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3~5天后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2~3天消退。
2.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7天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两侧精索可摸及一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即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迭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阴囊淋巴肿同时存在。
2.阴囊淋巴肿
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阴囊肿大、表皮增厚似桔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泡,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3.膜腔积液
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呈卵圆形,皮肤皱褶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4.乳糜尿
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孟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甚或出现肾绞痛。把乳糜尿置于玻璃杯中可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有小凝块;下层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粉红色沉淀物,有时能找到微丝蚴。
5.象皮肿
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阴囊、阴茎、阴唇、上肢和乳房。开始呈凹限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疠状突起等变化,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此时仅5%患者血中查到微丝蚴。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0%以上,若继发感染,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帮助诊断疾病。
二.病原学检查
1.微丝蚴检查
微丝蚴血液中找到微丝蚴是诊断早期丝虫病唯一可靠的方法。自夜10时至次晨2时阳性率最高,具体方法如下:
厚血片法:取耳垂血三大滴置于洁净的玻片上,制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镜检。
2.鲜血片法
取耳垂血一大滴(约20μL)置玻片上,或加一滴水溶血稀释,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找微丝蚴。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浓集法:自静脉采血1~3ml注入含抗凝剂的试管内,加蒸馏水10ml溶血后摇匀,离心沉淀,取其沉渣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3.各种体液检查微丝蚴
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骨髓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三.免疫学检查
包括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但因为与其他线虫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不高,临床不常应用。
诊断标准
1.微丝蚴血症
诊断依据: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以及血液检查微丝蚴阳性。
2.急性丝虫病
诊断依据:传播季节流行区居住史、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
3.慢性丝虫病
诊断依据:长期流行区居住史,有符合丝虫病发病特点和规律的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或乳糜尿等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病因,或兼有非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精索炎、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或快速免疫色谱试验检测班氏丝虫抗原阳性或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抗体阳性。鉴别诊断
4.细菌感染
丝虫病所致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感染鉴别。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炎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5.结核性附睾炎
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应与结核性附睾炎鉴别。结核性附睾炎不痛,少有反复发作。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在血液和组织中找到微丝蚴即可鉴别。
6.腹股沟疝
丝虫病晚期出现的腹股沟肿块应与腹股沟疝鉴别。腹股沟疝有消化道表现,如消化不良、便秘等。
治疗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可以口服泼尼松、保泰松、阿司匹林,使用2天~3天。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注意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发作期限制脂肪及高蛋白饮食。必要时可用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进行肾盂冲洗,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酌情用止血药。
3.淋巴水肿
注意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发生,可采用辐射热或微波热疗法,必要时可选择外科手术。下肢严重的象皮肿可进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进行整形术。
预后
丝虫病早期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晚期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影响比较大,容易合并感染而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
扫码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