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Arrival」
*第一二天的行程相对枯燥些,这里便简要概述一下
01
和家人坐飞机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直飞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机场旅行社安排接送。出了机场大楼,天色不太好,该路段位于城郊,路上见到许多拆迁的楼房,并且用绿色网布遮了起来,听司机师傅说是为了“美化城市”。到达酒店,安排入住,签境内旅游合约,缴纳旅行费用。当晚晚餐自行解决,我们滴滴打车前往步行街。车上听司机师傅介绍昆明,很少有高楼,经济发展不快,市中心房价大概在一万三四/平。我们顺便向他打听云南特色小吃店,司机师傅推荐我们吃过桥米线、菌火锅。接近闹市区了,街道看着反而越来越旧了,不,应该说有年代感,颜色斑驳,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上牵牵连连,人行道上树木枝繁叶茂。
▲由于未留存图,该图取自百度地图
建新园位于步行街群的宝善街,到达建新园,隔着十来米就闻到了飘来的香味,店面挺有年代感,店名牌匾是实木制的,刻着绿色“建新园”三个大字,灰砖嵌着白泥的外墙,镂空式木框玻璃窗,类似卷棚歇山式的屋顶。进到里头,一楼吃食的大堂一百来平,已经人满为患了,水蒸气一层裹着一层,木质的桌子摆放的比较紧凑,一排紧挨着一排,方凳子上歪歪扭扭地挤着客人。我们在窗口点了四份传统的过桥米线,18元一份,还算便宜。拿了小票,在窗边找了位子挤了进去,等着上餐,尴尬的是,坐了一会后,才发现一楼的餐食是自己到厨房窗口去拿的,而我们点的餐只有二楼才有,初来乍到确实有些懵。上了二楼,二楼布置得比较空旷,大圆桌子上铺着白布,食客也较少,大部分是一家子和情侣,服务员满面红光在其中穿行,时不时还能听到他们的呦呵声,二楼应该是稍微现代化的服务模式了。我们在二楼的服务台旁找了张桌子,刚从一楼的“桑拿”晕乎乎来,脑袋晕,坐下来以后心情有些忐忑,此时服务员也赶了过来,拿了我们的小票。约莫五分钟后,身着白色长裙的大妈和大爷端着白色碗碟走了过来,步伐快且稳,双手粗糙,手指较常人粗些,脸上洋溢着和善的笑容。碗碟使用的有些年头了,上面边角都有磕碰的痕迹,每份过桥米线含有一碗浓汤和一碗米线,两小碟菜,一荤一素,浓汤烫手,呈金黄色,汤面油星点点,香气四溢,让人食指大动;素菜有豆芽和韭菜,荤菜是熟的小块鸡肉,生的两三片薄如纸张的猪肉和培根。和其它省份的过桥米线吃法不同,传统过桥米线是先熬好浓汤,然后将菜和米线倒入汤中,等待几分钟后再开始吃食。浓汤味道偏咸,油而不腻,一入口,便香气四溢,使人回味。
02
晚餐过后,我们开始逛步行街。步行街不是指一条街,是由三四条小街交叉环绕形成的一个区域,走进其中一条小巷,行人三三两两,大部分建筑是民国的风格,应该是老蒋时期留下来的,凹凹凸凸的四方白灰地砖,恍惚走入了电影之中。经过一栋西式建筑,上面挂着“基督教青年會”的牌匾,我好奇往里头瞅了几眼,里面闪着彩灯,还隐约有舒缓的音乐传了出来,应该有个清吧之类的,由于时间所限,就没继续往里头深入。
▲由于未留存图,该图取自百度地图
这条巷道店铺大多是个体户,杂货店和小吃店多一些,继续往前走,经过一个小吃城,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可能是因为九点多了,人比较少,但依然能闻到各种香气,听见碗筷的叮当声。看了看时间,差不多晚上十点了,加快脚步走入步行街光亮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抬头望了望,原来这里才是真正步行街,南屏街的“世纪广场”大概二十层楼高,中间为40米左右的拱形大门,楼下四层是大型商场,许多年轻人在其中穿行。定睛一看,街上立着一个“违和感”满满的古风大门,路过的行人纷纷在此驻足拍照。
▲步行街古门
▲剪纸艺术雕塑
?Day.2「湿漉漉的石林」
01
由于位于高原,昨晚同行的旅人都睡得并不怎么好,直到吃完早餐,大伙都是如霜打的茄子般。老天爷也灰蒙蒙的,小雨连绵不断,喂,醒醒!
上了旅游大巴,屁股刚落到座位上,导游的声音便响了起来。导游姓谢,小名林子,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第一眼看起来比较严肃,不苟言笑,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她是一个认真负责,很有意思的人。她打扮的很干练,齐耳短发,眼神犀利而有神,皮肤古铜,笑起来有些孩子气,却又带着别样的魅力,经常穿着半透明黄色的防晒衣和牛仔裤。虽然只处了短短四天,交流也不多,林子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先暂搁一段。
昏昏沉沉的天气,朦朦胧胧的景物,以及窗上缓缓滑落的雨珠,成为了我们行程前三天大部分的风景,我们也将会在这布满水雾的画布上,留下我们痕迹。
02
“好了,石林就要到了,该打起精神了,我这里说一下这里的注意事项”“戴耳机的请摘下耳机,不然我揪你耳朵的时候可不要喊疼哦”“好那接下来……”林子半严肃半开玩笑道。“啊这天气果然有云南的风格”,刚下车耳旁便传来了略带无奈的话语,紧接着很多大娘便全副武装的迎了上来,她们年纪约莫四五十岁,身上披着暗色的防雨大衣,头上还顶着雨伞,黝黑的脸庞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肩膀上挂着比她们腰身粗一圈的防雨商品。“要雨衣吗”“地面湿滑,雨鞋十元一双喽”“这位阿诗玛,我们的鞋防水性能很好的,而且也防滑,来一双吧”。不多时,红黄蓝绿的花朵犹如春笋般从雨中长了起来,然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进了景区,雨势稍微大了起来,花朵们摇曳的频率也更急了,直到坐上了电瓶车,大伙们才舒了口气,“¥%……#……这鬼天气”“好啦好啦”“雨景也别有魅力,哈哈……”,诸如此类的对话连绵不绝。
到了石林中比较开阔的一个平台上,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千奇百怪、姿势妖娆的石头吸引了过去,惊叹声不绝于耳。在这灰色的幕布下,这些经历了千万年风雨侵蚀洗刷的石头仍旧以强硬的姿态耸立在天地间,它们大多呈现灰黑色,偶尔带些土黄色,表面犹如多孔珊瑚般坑坑洼洼,白色带状的雨水冲刷痕迹,在阴暗面则生长着许多墨绿色的苔藓。
雨渐渐小了,游客们纷纷在平台上合影,有些游客租了彝族的民族服装,摆好姿势拍好队形,喜笑颜开,茄子!
▲租衣服拍照的阿诗玛们
跟着导游走入了石林深处,宛如迷宫一般,道路歪歪扭扭,高低起伏,蜿蜒着通向未知的深处。
抬头望,石头如利剑般耸入天穹,将天空切割成了错乱的空间,若是在晴天,这些石头会如出鞘的利剑般耀眼吧。
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导游介绍了曾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拍摄地点,说实话我真没啥印象了,只依稀记得几百年前有个猴头经常在这种地方瞎窜,然后又抱着头蹦到了远方,“师傅,我头疼”。
▲孙猴子三打白骨精摄影地点
又转过一个弯,视野稍微开阔一些,眼前出现了大概三层楼高的石碑,碑文描述着有关阿诗玛的传说,石碑对面是类人像的柱状石头,当地人称此为“阿诗玛”,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对女性的尊称,也是彝族传说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化身。演变到今天,彝族对女性统称为“阿诗玛”(男性为“阿黑哥”)。
▲石碑
▲阿诗玛
七转八绕后,终于从石林中出来了,或许是错觉吧,感觉此时雨又渐渐大了起来,在水池旁,我们匆忙拍了几张合影,正准备离开时,一群金鱼缓缓地露出水面,可爱地吐了几口泡泡,炫耀似的在原地荡了几圈,便扭着腰身向湖中游去,在这灰色主色调的画布下点上了特殊的一笔。
上午领略完石林的景色后,我们乘着大巴朝城里赶去,品尝了云南引以为傲的普洱茶,然后便往楚雄市中心赶去,由于本人不懂茶,便不再赘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完持续……
風的色調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