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陌十八
分享读书,成长,思维,创业干货
郑少秋55岁的女儿自杀
这本来是八卦
但因为太多人提到单亲家庭
刚好之前看了一本书
所以有些观点分享出来
大家可以吐槽
郑少秋55岁的大女儿郑安仪在美国自杀身亡。
据说,当时无法联系到亲人,连父亲,母亲都联系不上。
还是当地的教会把她的后事办了。
郑安仪是郑少秋跟卢慧茹的女儿,他俩只谈了恋爱,没结婚,算是私生女,上大学时,郑安仪的学费郑少秋管过,但女儿也坦言,走在大街上,这个父亲是认不到她的。
听起来很凄凉,哪怕这一生只有一脉血缘,我想,作为名人的郑少秋,也应该熟悉自己女儿的脸庞吧?
于是,有网友在评论区热议单亲家庭这个话题。
有说现在许多父母没有责任的;也有说童年的伤需要一辈子来治愈;还有人说,都50多岁了,这个锅还要父母背吗?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单亲家庭,怎么办?都不活了吗?我查了一下,截止年,现在全国的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的15%,其中单亲妈妈的家庭占了80%。
这意味着现在个孩子中有15个来自于单亲家庭,而且这15个有12个是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的。
不知道郑安仪的妈妈现在怎样了,能想象她当时得不到名分的心有不甘,和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可是这样的队伍我估计以后会更多,妈妈们怎么办呢?孩子们怎样健康平安地过好一生呢?
单亲家庭这个锅到底要不要背,成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简.尼尔森在《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一书中给了我们指引和方法,我归纳了一下,主要分为3个方面。
1
认知
没有哪个家庭是破碎的,
除非这个家里的人让它破碎
没有哪个家——而且没有哪个家庭——是破碎的,除非这个家里的人让它破碎。而且,即使已经破碎的事物,也能够修复。
她给了我们一个定心丸,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肯定有,但不是无可救药,它是可以最大化弥补。
如何弥补?
要从放弃你不得不为你的孩子只有一个父母而做出补偿的信念开始。
不要设法既当妈妈又当爸爸,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
一个健康的父母就足够了。要努力培养作为一个单亲家庭的积极态度:情况就是这样的,并且我们将会从中获益。
这其实也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一个:积极主动思维。事情已经发生了,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接受现实,在当下你能做到的角色里尽力做好。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一味沉浸在孩子从此没有爸爸陪伴,性格可能会受到影响不完善,你感到自责、不幸、愤怒、抑郁,那么这些情绪孩子很有可能也会有。
这是一种受害者心态,从而孩子也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我有缺陷都是没有爸爸的原因,相反,如果你用一种勇敢乐观的状态去面对,孩子身心也会感觉放松,他们能轻松地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
你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无论环境如何,都对人生充满希望——而且,在所有的环境下,无论多么困难,都会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点很关键。
《学习高手》的作者李柘远妈妈分享了她养育孩子的过程。她也是一位单亲妈妈,而且她的童年父母也离婚,对她的影响也相当大。
正因为如此,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把这当作一种职业来做。她说,绝大多数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不能理性地对待父母这一角色,对岗位责任缺乏清醒的觉知,时常在其位不谋其职或者乱政。
所以,离婚成为单亲不可怕,可怕的是养育者缺乏应有的认知,把年幼的孩子心理带入到一个阴暗潮湿,没有阳光,没有生机的角落,让她在漫长岁月中心上长了苔藓。
有人在评论区说谷爱凌也是单亲家庭,但从她身上,哪哪都看不出单亲的伤痕,为什么?
她的外婆和妈妈都是世界顶级名校毕业,有着光鲜的职业履历,这说明她们的自身素质和认知已经远远高于常人,从谷爱凌几个月大就开始有意培养滑雪,学习各种技能,进行爱国教育。
认知是需要门槛的,所以为什么要父母好好学习不断进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生活各种变故,做孩子前行路上的光。
2
思考
我们希望孩子从中学到什么
尼尔森说:
花时间思考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是通往成功的单亲养育之路关键的第一步。
一旦成为单亲家庭,你要明白你和孩子的生活跟以前完全不同,可能想法和目标也随之改变。
特别妈妈们,你肯定希望自己未来是勇敢坚强的,在孩子眼中是一个很棒的妈妈,同时,你更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那么这一切,如何实现?
用我们的不幸遭遇去换得孩子的争气吗?这种沉重的压力时间久了,会让人窒息。
所以,这个时候,正是你们共同感受生活的最佳时机,生活是无常的,这恰恰也是正常,你们可以静下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人生,内心的强大或脆弱往往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扎下。
思考是为了正确地出发。
与其担心你的孩子因为你是单亲而可能遭受的缺失,不如将精力集中在给他们能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并达成其目标技能的责任上。
3
行动
没有爱的技巧只是技巧
李柘远的妈妈说陪伴很重要。她曾放弃北京很好的工作,只为了在孩子青春期陪在他身边。
同时,她还吐槽那些把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承包出去”的父母,说他们虽然收获了孩子的学业和成就,但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展一定有所缺失。
她举了一个名人的例子,著名的美籍华裔演员尊龙。
尊龙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抛弃,被一个凶巴巴的老女人领养,未享受一天的母爱,七岁时被送去戏班学戏,终日苦练,动辄挨打,苦不堪言。
后来幸得命运眷顾,赴美学习表演,终成有口皆碑的艺术家。功成名就,他却并不快乐。他不懂如何爱,也不知怎样接受爱。
他说,我不太会做人,我没有家,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童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不太懂,从小没有人保护我,我只能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我就关闭了心门,我就好像一片树叶,落到河里,任河水冲走……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郑安仪,有人说她50多岁了还把锅给父母背,像尊龙那样的艺术家都不能幸免,何况一个平凡的女子?
她从小缺爱,不懂爱,哪怕活了一辈子,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我疗愈能力,一样解决不了。
何况去世的时候都联系不上最亲的人,可想而知,平时的感情有多淡薄?
尼尔森说,没有爱的技巧只是技巧。花时间通过交谈、欢笑、玩耍以及只是待在一起建立适当的基础,可能是你在孩子身上做的最好投资。
亲子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养育的建议和技巧都很好,而且会很有帮助,但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基础之上的关系。
如果这种关系很牢固——如果你的孩子确切无疑地知道,你无论如何都爱他们——你可以犯很多错误,而结果依然很好。
这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有的单亲家庭孩子可以成长得好,有的却不行,谷爱凌的生活大半都有妈妈和外婆陪伴,而且她说,每次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外婆都在旁边用英语大声喊:爱凌最棒!
这无形中给了她很多力量,让她自发想去做一个最优秀的人。
这是满满的爱。
单亲家庭的行动也没那么高深,只要懂爱会爱,你就可以一个人养育出健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说:
人类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可通过学习而改变。
尽管每个孩子天生带有鲜明的遗传特色,但出生以后的生长环境却仿佛染料一般,使他们的人格、性格、人品和心态呈现不同的色彩,或亮丽,或黯沉。
父母好比雕塑家,孩子拥有怎样的身心状态,要看父母如何塑造和打磨。
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童年经历家庭变故,他们没有能力自己搞定这一切,那么只有依靠养育者的觉醒,所以,单亲这一程,父母要引领。
#郑少秋大女儿郑安仪自杀#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