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 苔藓诊断 >> 茶之书你不知道日本文化密码,都在京都

茶之书你不知道日本文化密码,都在京都

 

01每年4月,在日本京都建仁寺都有一场盛大的定例活动——“四头茶会”,这是每年日本茶界最重要的盛事。据悉,建仁寺“四头茶会”承袭了中国南宋寺院禅堂茶礼,创建于室町时代,是日本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持续时间最久的茶会。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之一,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解了茶道,也就读懂了日本文化的含义。论及日本茶道,刚仓天心的《茶之书》便是一部绕不过去的经典。从古到今,专门讨论茶事的书籍少之又少。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的开山巨著,而刚仓天心的这本《茶之书》则紧随其后。更重要的是,《茶之书》并没有历数日本茶道的发展史,也不全然拘泥于点茶等各种技艺的详细说明,而是着眼于茶道所孕育的核心精神和美学境界。在刚仓天心的文字里,处处流淌着日本文化的极致之美,也字字饱含了作者对日本文化、东方文化的欣赏和喜爱。冈仓天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思想家、美术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时期的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茶之书》是刚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美期间,用英文写成。这本书一经面市,就大受欢迎,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并入选美国中学教课书。透过这本《茶之书》,我们就可以借由日本茶道这个“井口”,从3个方面来更深一层地解读日本文化的内涵。一、日本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敬清寂”。二、日本茶室建筑是“大拙至美”的典范。三、日本茶室内部的花道是日本“极致美学”的巅峰之作。02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道却诞生在日本。中国的饮茶礼仪,最终彻底隐身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日子里。反而是在日本,人们将饮茶这件小事,提升到了审美和信仰的高度。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唐代传入日本。公元年,日本最澄禅师把从中国带回来的一些茶树种子种植于京都,由此开启了日本人种茶喝茶的历史。此后,经镰仓时期的荣西禅师,室町时期的能阿弥、一休禅师、村田珠光、武野绍欧等杰出茶人的不断开拓,至战乱纷繁的安士桃山时代,大师千利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日本茶道推向了极致。日本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仪式,而是一门融绘画、插花、陶器、书法、建筑于一体的艺术,寄托着大和民族对“和敬清寂”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和”是指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主人对客人,茶叶与茶具、环境,以及主人、客人和茶事的和谐。“敬”是一种对内和对外的恭敬。每一个人要时刻心怀尊敬和自省,并做到上下长幼有别,有礼有节。同时,“敬”也是达到“和”的重要手段。“清”是说客观上的清洁无尘,当然更是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保持清净淡泊,没有妄念。“寂”,是日本茶道最本质的精神内涵。这个“寂”,不是单纯的寂静,而是要在内外的寂静中,去体会、去觉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归平常的本心。为了达到这种“和敬清寂”境界,每一次茶会,都不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更像是主客共赴的一次艺术创作,甚至是一场身与心的修行。茶室、庭院、茶具、字画、插花……甚至连同主客饮茶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都是这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也都这场修行的过程。所以,茶道是美,是感动,更是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思考。03日本茶道这件艺术品,最精彩、最能体现东方神韵的两个部分是,茶室建筑和茶室内部的花道。日本茶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外观上看平淡无奇,甚至比日本普通的民居还要狭小,但是,它的设计理念、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却都在刻意的简朴之中深藏着精致与高雅。日本的茶室种类繁多,面积有大有小。小的不足两张榻榻米(一张榻榻米的尺寸大约是宽90CM,长CM),大茶室则在八张榻榻米以上。茶道中,标准茶室的大小通常是四张半榻榻米(7.29平方米),大约容纳5人左右。茶室中,通常供奉着佛画,后来改成悬挂山水花鸟画,以及开始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除了在整体建筑中隔断出来的单间茶室,日本当时还有为数不少的独立建造的茶室建筑。独立茶室建筑包括:一间标准茶室,一间准备室(水屋)、一处玄关(待合),以及连接玄关和茶室之间的庭径(露地)。准备室用来在茶会开始前清洗及整装茶具,玄关是客人在正式进入茶席前的等待之处。标准的茶室的入口,一般都是一扇不到三英尺高的小门。所有的客人,无论高矮尊卑,都要躬身而入,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宾客领悟平和谦冲的真意。茶室的斜顶垂檐很低,将大部分的阳光遮挡在外。即使是白天,茶室的光线也是柔和的。从屋顶到地板,每件物品都是素雅的色调,客人们也得穿着素淡的服饰来参加茶会。除了竹制茶筅和麻布茶巾,所有新物件都禁止出现在茶室之内。茶室、茶具虽然陈旧褪色,却都洁净无比,连最幽暗的角落也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素净清洁是茶道“清静”的全部含义,就大错特错了。日本茶人利休曾经吩咐儿子少庵打扫清洗露地。儿子连扫三遍,利休仍然认为不够干净。儿子说,地上已经一尘不染,实在没有什么可打扫的了。利休一言不发,走入庭中,摇动树木,金色和深红色的叶子散落,如同秋天的锦缎一般。原来,茶人眼中的清净,并非是单纯的洁净,还需要有自然和美。与中国建筑美学一样,日本茶室和玄关之间的庭径,作为茶室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与茶室内部格局相辅相成,遥相呼应。日本茶室庭径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清幽、唯美的“枯山水”日式园林。庭院中,不用任何开花的植物,也没有传统园林中的植物和水源,而是用常青树、苔藓、沙、砾石等代替。石块象征山峦,白沙象征湖海,线条表示水纹,寓意是以静制动,实现内心的修炼。当我们从这条静谧的小路走过,庭院深深,树影婆娑,松针遍地,苔痕斑驳,即使有再多的愁绪纷扰,大约都会在这一刻怡然忘却吧。匠心独运的庭径,其实就是一条“通往自明的道路”——它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的联系,在这份心的“清”与“净”中,人们的感官会更加敏锐,更能体味出一盏茶的真味。04冈仓天心认为,茶室是“时兴之所”,也是“虚空之所”,更是“不全之所”。“时兴之所”的意思是,茶室是缘于诗兴所至而临时搭建的,只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特定的、个性的艺术需求,而不是为了流芳百世。茶道是艺术,所有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个体与个性,真诚面对此刻的生活与生命。“时兴”的意义,不是忽视后人的观感,而是更应当试着享受当下。“时兴”也不意味着漠视过去的作品,而是要学会把前人的果实融入到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中。“虚空之所”的含义是,茶室从里到外都只保留审美需求的必需品,摒弃一切多余的雕饰,看起来显得异常“空寂”。茶室的“虚空”,其实是承袭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并不是真的没有,反而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每一次茶会,都要围绕当下的这一次体验而展开,一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删繁就简,却不断变化,千变万化,核心主题仍然是“美”——茶之美、景之美、书之美、画之美……世界万物之美,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所谓“一期一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全之所”是指,茶道崇尚残缺美,茶室的建筑和装饰会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留待想象去补全。“生命和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成长的空间”。人们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茶室的“不全”,就是要将这种“空间”和“可能”,尽量留给客人自己,主动地从“参悟”中去真正地“得到”。因此,茶室刻意回避完满,对规则和秩序也敬而远之,茶室内外,不仅看不到东方传统美学中的“对称”,连“重复”也是必须规避的。比如,煮水壶身若是圆的,盛水的器皿就得有棱有角;茶碗选的是黑色釉彩,茶叶罐便不应该挑黑色漆光;已经摆上实体的花卉,绘画中就不可以再出现。再比如,如果要在壁龛放置花瓶和香炉,要注意不能放在正中间,以免切分出平等对称的空间,壁龛柱子的材质,也必须与其他柱子种类不一样,以避免千篇一律。茶室的“时兴”、“虚空”和“不全”的特点,在茶室的插花装饰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茶道大师们插花,首先要根据当期茶会的要求,在事前做好美术构思;然后仔细观察花卉的枝枝蔓蔓,仔细选定符合构图的一枝一叶。严格按照需求折取花朵,数量越少越好,花朵要连枝带叶得剪下,不做任何事前事后的裁剪。这是为了呈现植物完整的生命之美,是对生命的礼敬。当花草被安排成满意的样子,茶人便会把它放到壁龛——这是茶室中最尊贵的位置。插花的近周不再放置任何其他器物,甚至书画也不行,除非它们彼此呼应,能够呈现特别的美感。与茶室里其他的装饰品一样,插花从属于茶室的整体艺术风格。茶室里的插花,一旦挪动位置,也就失去的意义,因为它的线条、比例,都与四周环境紧密相连。关于茶人与花的故事,最著名的当数茶道大师利休种牵牛花的一段佳话了。16世纪的日本,牵牛花尚属罕见,利休却种植了一整园,因为照顾得无微不至,所以牵牛花开得非常漂亮。休息传到了太阁那里,自然就引起了他赏花的兴趣。于是,利休便邀请太阁到自己的庭院喝早茶。太阁按时赴约,走入利休的庭院,却没有看到任何花的痕迹,在铲平的地面上,铺满了石头和沙砾。这位权倾天下的大人,强压怒气进入茶室,屋子里的景象,让他一瞬间怒火全消——只见壁龛上,一件出自宋代名家之手的精美铜器里,斜斜地独卧着一支牵牛花!至小、至空,至简,却又至美的意境,全在这一“铲”与一“插”之间——满园全铲,一枝独插。这就是日本茶道和日本美学的深意。05日本茶道大师们认为,若想真正地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日本的茶道,不仅仅关乎“茶”,而是几乎完全决定了日本的文化风格,并且这种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茶室的建筑及室内装潢风格,成为16世纪以后日本皇宫及寺庙的鲜明特色——与之前的日本古典建筑式样对比鲜明。桂离宫、名古屋城、二条城、孤篷庵,每一处享有盛誉的日本庭院,无一不是出自茶人之手。茶道仪式对用具的精益求精,激励陶艺家们精心巧思,全力以赴,由此诞生了绝美的“定州七窑”。日本的许多织物,更是以设计其花色的茶道大师命名的。还有,日本绘画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琳”派,就是茶道大师本阿弥光悦所开创的,他同时也是极负盛名的漆艺家和陶艺家。整个琳派画作,呈现的正是茶道的精神。……诸如此类例证,不胜枚举。更进一步地,日本茶道已经完全渗透进了日本民众的生活里——从上流社会的礼仪,到日常居家的细枝末节,都可以看到茶道的影子。料理的做法、上菜食用的方式,服装的裁剪方式与颜色选择,身体的姿态、走路的样子,甚至,赏花弄草的态度,观风听雨的心境……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茶道精神的延续。正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里的总结:从本质上讲,茶道就是对“美”的信仰——无限地接近美,只到自己也成为美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把自己修炼成美丽之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接近美,追求美呢”?而美,不在别处,就在日常生活的平凡琐碎里,在我们的一粥一饭、一颦一笑间。这也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yy.com/wahl/15428.html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