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意做这样一组苔藓盒子是因为看到了隈研吾的苔藓地毯。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隈研吾的苔藓地毯」)
初见这块地毯是很惊艳的。
养了很多年苔藓,养成了走路低头找苔藓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看,怕的是一脚踩了上去。一片苔藓地是爱苔人眼中的珍宝,却是不能踩踏的。
然而漫地如茵的苔藓,总有一种让人想轻轻踩上去的诱惑。也见过一些模拟苔藓的地毯,要么是草皮般一墨色的绿,要么卡通的一团团,从未成功表现出苔藓野逸高贵的美色。
隈师的这块地毯,看久了还是很惊艳。
非常多微妙的色彩,丝毛的光涩,高低起伏地还原了苔藓生态的多变。这是一片真正可以踩踏的苔原。
(上图来自网络)
(上图来自网络)
很多人对苔藓的认识不过是绿油油的一片,长在阴湿的地方。因为它们很矮小,基本生长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不起眼,也不好吃,自古以来除了被诗人偶尔拿来表达一下清幽古意,它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
其实苔藓植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至今被发现的有多种,在植物界仅次于被子植物,比蕨类植物、裸子植物都要多。
作为从海洋登陆以来最原始的一类植物,面对陆生环境的最大困境—干旱,苔藓植物没有发展出能够储水节水的复杂的身体组织,它们采取了另一种生存策略,缺水时就让身体干燥,进入没有生命活动的休眠状态;遇水时迅速复苏,抓紧珍贵的时刻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特性被称为「变水性」。
凭借变水性这个武器,苔藓植物作为一个植物群体强悍地占据了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荒僻角落。然而作为每个个体,苔藓植物的身体组织很简单,没有真正的根,依靠没有蜡质层保护的叶子从空气中直接吸收水分养料,因此对微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光热水分的差异会让它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长在无土极干的岩石上的苔藓,植物体细小密集;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苔藓,或以红色、褐色等色素抵抗紫外线的伤害,或以看上去是白色的透明叶尖反射过剩的阳光;长在高湿度的森林里的苔藓,颜色会比较柔嫩,植物体会比较长大,比较疏散。
即使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因为坡度造成水分蓄积的多寡,因为上方有几片树叶、小动物带来或带走了一个松果改变了部分阳光,不同的位置就会长出不同的苔藓,同一种苔藓也会这里在生长,那里在休眠。不用说四季变迁,不同的气温光照和降水,苔藓们常常会走马换将,同一个地方,春夏看到的明明是这一种,深秋却出现了另一种。
路遇苔藓,可问一声,你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长这样?
公园里的一块大石头,满身披挂着苔藓。然而仔细看,每个部位的苔藓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部位同一个品种,稍许的光湿差异就让它们呈现不同的状态。
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展开来是个庞大的话题,以后将继续归纳整理。再多了解一点那个离我们有点远的微小世界,阅读苔青婢抽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鍖婚櫌鐧界櫆椋庤兘鍚﹀交搴曟不鎰?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