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 苔藓诊断 >> 小湿疹大烦扰

小湿疹大烦扰

 

湿疹(eczema)是属于一个词汇,这词语出自于希腊语“Ekzein”,意思指“沸腾”、“起泡”,而“eczema”来自于拉丁语,其意为“向下流”。

湿疹是由复杂的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及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

湿疹的发病因素复杂,常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外在因素由生活环境及气候条件引起,紫外线、寒冷、炎热、多汗、搔抓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内在因素则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中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嗜酒或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郁于腠理而发为本病。其中湿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湿性粘滞,易留难去,故容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招致脾虚血燥,肌肤失痒而转成慢性。

临床表现

按皮损的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急性湿疹:皮损多形性,皮肤潮红,继而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边缘常有糜烂,再则渗液、结痂,常多种皮损并存。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处。如果不发展成慢性,可于1~2月内痊愈,但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或急性期未及时处理,进而转变为亚急性。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小水疱及糜烂,亦可有轻度浸润,仍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湿疹:常由于急性、亚急性湿疹转化而来,炎症反应不明显,由于经常搔抓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呈苔藓样变。瘙痒明显,但常呈阵发性其临床表现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苔藓样变和自觉瘙痒为主。其特点为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浸润倾向,反复发作,容易转变成慢性。

湿疹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皮损形态以及病程特点。诊断要点包括:皮损形态多形性、弥漫性,分布对称,急性有渗出倾向,慢性则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律,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治疗

首先要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工作、生活环境、饮食、嗜好以及思想等多方面深入了解,尽可能去除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比如尽可能避免环境中变应原如环境中的屋尘螨、花粉、动物毛、真菌;食物类的牛奶、鸡蛋、花生、海产品、黄豆和水果等;减少物理化学刺激因素如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

另外还要注意心理疏导,应根据患者的性别、不同的性格特征、发病部位、病程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其切身体会到情绪的改变可明显影响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和主动性,增强治疗的信心,以提高治疗效果。

西医对于湿疹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所以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瘙痒是湿疹治疗的首要问题,对于瘙痒现代医学有多种抗组胺制剂,该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止痒作用,但抗组胺药,其主要作用于I型变态反应,而湿疹发病机理有一部分是Ⅳ型变态反应,加之临床应用一段时间后产生耐药性,使得疗效下降,抗组胺药物对疾病的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仅能缓解部分瘙痒,减少刺激。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可抑制Ⅳ型变态反应,但会产生严重副作用,不宜作为抗湿疹一线药物。其它如维生素和钙剂仅作为辅助性治疗,而仅以外用制剂治疗无法解决其难以治愈、易复发的特点。

湿疹的中医药治疗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尤其在抗复发方面较西药疗效佳且副作用小。

中医辨证治疗认为,湿疹初期,风热蕴结于肌肤,发病迅速,进展快,湿尚不显,为风热蕴结之证病情进展,湿与风热结合,湿热蕴蒸,浸淫肌肤,是为极盛期。脾喜燥恶湿,病情迁延日久,则脾为湿困,运化失施,而成脾虚湿盛之证,湿热内蕴易阻遏气机,气郁化火必耗伤阴血病情缠绵,渗液日久,阴血亦伤,过用利水渗湿药亦可伤阴,故久病不愈则转成血虚风燥之证。故湿疹临床主要与湿、热、虚有关,这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关键所在,脾虚是本,风、湿、热是标。以脾虚为本,临床治疗过程中无论那一个阶段,那一个证型都要注意健脾调理肠胃。

脾胃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参与水液代谢,升举阳气等,这些功能的变化也同时导致了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加重了湿疹的临床症状。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将水谷中多余水分,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身体内停滞。因此,要既重视湿热的表现,又要兼注意调理脾胃为根本大原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身体内多余水液得以排除,则气血充盈,肌肤得养。补脾胃、助运化,选择针刺三阴交、阴陵泉,三阴交当足三阴经交会处,可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祛经络风湿。阴陵泉运中焦、化湿滞。两者相配可以运脾化湿、除肌肤之湿热。

除此之外,湿疹与“风”有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而心主血脉,治心即可调血另外,“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治心尤为必要。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内寄君火,气血运行于脉中,周液全身,内养脏腑,外满肌肤。若气化太过,心火内结,则血脉为之不利,心经郁热外达于肌肤,肌表络脉气血阻滞,就会出现皮表痉痒甚至疮疡等症状。

在治疗上,选择从心胆论治,百会位居巅顶,乃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是调节大脑功能之要穴,《针灸大成》“主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具有明显的调神作用。印堂为督脉循行线上的经外奇穴,针之可醒脑调神,宁心益智。内关属足太阳膀肤经穴,有宁心、安神、泻五脏之热功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活血化淤的作用。

同时过敏性疾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每每是由于痰饮血淤内停造成,归根结底是由于气机运行不畅引起,故疏调气机为根本治法之一,肝主疏泄,肝胆相表里,且少阳主枢,枢机一转,则气机可调,故调肝胆实属必要。常内关、百会、印堂、血海、阳陵泉等穴,再结合具体病例辨证论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长按







































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yy.com/wahl/6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