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等着转发摩导剪辑的10月份在“无径之林”展览开幕的视频,不过看来她最近比较忙,似乎现在又到了适合出门的季节,就回忆一下去年的两次绍兴之行吧~
距离去年(年)两次绍兴之行已经过去许久,最近凭着依稀的印象和当时拍摄的照片来还原这两次漫步,所提到的过程和古迹周围状况,在记忆中已有许多混乱和交错,或许多有不准确之处,望大家谅解。
绍兴访古摄影/撰文:周仰于年10月13日、14日分两辑发布于澎湃·私家地理对于绍兴这个城市的概念,多半来自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文章,第一次去绍兴是初中的夏令营,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咸亨酒店等这些地点,那时候就都去了,只是那个年纪,也不曾想过它们是应鲁迅的文本而生,还是本就存在。其实回忆起来,我还曾经在年与朋友一日游、年公司部门团队建设两次去了绍兴,年与朋友自驾游,第一晚的落脚点也是绍兴。按照绍兴的城市规模,对游客来说去三四次应当已不会再有新鲜感,然而,年初偶然发现一个两日的游学路线,从古代水利工程的角度切入,去探索绍兴与水的斗争史,其中涉及的地点我竟一个都未曾去过,于是与几位朋友决定,按照其路线走一遍。按照这些寥寥数语的介绍、地名和简略的地图方位示意图,在网上搜索实际导航坐标,重新排定适合我们的路线,也是乐趣十足的过程。于是,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就与几个小伙伴一起进行了自驾游,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选择高铁坐到绍兴北站租车。?[犭茶]湖提车后开离高铁站大概十多分钟,左手边就是?(áng)[犭茶](sāng)湖,现在这湖虽然一眼望得到边际,但据《山阴县志》记载,这片湖曾经风大浪急,经常有人翻船。明代有石工落水后被救,出家立誓要平定风波。最后设计修建了湖中石塘,据说效果也很是神奇:哪怕石塘外侧翻起大浪,内侧依然风平浪静,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了,其实导航是设定在一个休闲农庄里,方便停车。穿过建筑物来到湖边,并没有障碍,也无人阻拦,沿湖再走几分钟,便到了石塘。所谓石塘即石筑的堤岸,可见部分有两层,直接踏在脚下的是纵向铺设的石板,大约80厘米的宽度,一人行走刚好,下面一层是横向的石条,两侧都比石板更宽一些,如此,在石塘上走着还不至于恐慌,不过若是与对面来人交汇,则需小心地侧身,或者踏到下层,此时不由心生对落水的恐惧。当然了,堤岸应该本不是为了行走而建,这些石板都没有经过打磨,都是高低不平的。这天风不大,所以看不出内外侧浪的大小区别。?[犭茶]湖?[犭茶]湖虽然江南水乡古镇去过许多,我们在行程中还是保留了东浦镇,据说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有趣的是,通常团队旅游客人最怕遇到购物环节,但我们却发现,自己主导的行程中,完全没有购物也是不可想象的,午餐时分来到东浦镇,一来满足口腹,二来就是买黄酒了(当然,我们并不是酒鬼)。与更靠近上海的那些早已开设了千篇一律的小店、客栈和咖啡馆的水乡古镇比起来,东浦镇还是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一个继续被居住的水乡。走到镇子中心较宽的河道边,风雨长廊下开始有了些店铺,数量不多,几家门面比较大的,都是卖黄酒的,看着都像老字号。之前一次到绍兴,尝到过一款名曰“香雪”的黄酒,味道比较甜,似乎在绍兴之外买不到,这次就特意去问,果然在东浦寻到了。从众多古老石桥之一走到河对岸,准备离开时又见一家卖黄酒的小店,与那些陈列着许多大杠的老店风格不同,这家店面小,看起来更像是快餐小食,阴差阳错就走进去,还与老板聊了一阵,才知道黄酒那些名字其实与词牌一样,虽然叫起来一样,但各家用的配方都稍有不同,味道也就不一了。又说到古镇本身,实际也是有开发旅游的规划,或许再过一两年,这里又会多一个荒腔走板的旅游古镇了。东浦镇东浦镇绍兴保留了浙东古运河和纤道,于年与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一起作为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此前只闻京杭运河,却不知浙东运河实际上更为古老,根据资料介绍,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在绍兴的浙东运河有一些已在周围修建了公园,而我们寻的是柯桥区工业园附近的一段,虽也经过修复,边上有些绿化,毕竟人还少些。运河贴着工业园的边上,另一侧则是大路,不算是怀古的好地方,但或许这样的反差更能显示沧海桑田?运河为东西向,安排行程时朋友说可看夕阳,不过我们到时,太阳已隐匿于厚厚的云层中。古纤道的石板较为平整,宽度也是一人行正好的样子,暮色将近,浪随风起,走在窄窄的纤道上,眼睛余光看着水面的波纹,竟有一种晕眩要坠落的感觉。驱车回酒店的路上,看到了另一处的运河公园,有一太平拱桥就在其中,隔着窗看一眼,已修葺一新,于是放弃了。古纤道第二日上午的羊山石宕石佛寺其实是整个行程中我最为期待的,绍兴的众多古代水利工程离不开石料,隋开皇时,越国公杨素筑越州罗城,采羊山石。千年以来,随着羊山石的不断开凿,这里留下了一片孤峰残池,石佛寺就是在这独特的环境上建造起来的。根据寺中摩崖石刻的描述,其中的石佛大约开凿于隋。按照导航抵达的石佛禅寺看着像较近的建筑,穿过几个殿和花园,才到一大湖边,那几块巨大的残石就立在湖中,这湖大概原本就是采石留下的坑洞了。绕过小半个湖面,一边远观湖中的石和隐约其间的寺,实在是很让人心动的一段路,若不是远处时而露出高楼,还真有观看古画的感觉。羊山石宕石佛寺过一座石桥,便进入由巨石构成的岛上的古寺了,穿过大殿,背后一面石墙上苔藓和蕨类自然生长,水珠从蕨类的叶子上慢慢渗出,滴落下来,刚好阳光照射上去,闪着光。有石梯可拾阶而上,能到一巨大石窟,内有两三层楼高的石佛一尊,据说造像年代接近山西云冈石窟,不过线条略感僵直,大约当时南方工匠处理石料的技术尚不及北方吧。离开小岛,沿湖走完另外半圈,遇到观湖心之寺的最佳位置,两边巨石如陡峰直插水中,黄色的寺庙建筑则在中间,若是刚好无风,还能得到完美的倒影。此处看不到外围高层,可以怀古。羊山石宕石佛寺羊山石宕石佛寺羊山石宕石佛寺羊山石宕石佛寺羊山石宕石佛寺曹娥江畔的三江闸和绍兴所城是我们的最后一站。绍兴城内有洪水泛滥,外还有海潮倒灌,被海潮侵蚀的土地甚至寸草不生。如果不是明代三江闸落成,牢牢把住了江海关口,也许就没了后来的“天下粮仓”。而这座巨闸,也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公认的里程碑之一。三江闸在绍兴北部远郊,导航进入新江闸路,便几乎进入了巨大的工地,不知又在兴建什么。经过新三江桥,路开到头,找个不碍事的位置停下来,就可以走到古老的三江闸边上,此闸如今已做了桥用,路面铺设了水泥,唯水中的石墩还保持原样。三江闸附近的绍兴所城本是有千余人口的镇子,如今找过去时,只见荒地一大片,比对了网上看到周围建筑的照片,才确定地点没错。停了车,沿着路往深处走,路边许多树上都挂满自行车轮胎,颇为奇特。再往里走,荒草之间,留着人去楼空的乡村建筑,不过看着大约也是解放后造的,并不是古迹。试图寻找仅存的城门,遇见一位老汉,住在一栋三层自建房里,还未搬迁,曰此地拆迁已有四年,就他留下了,大概条件为能谈好。他带我们去了城门,一路说了许多。城门看着也似修缮过,倒是挂了保护建筑的牌,但周围荒地里尽是垃圾,实在令人惋惜。古迹如此被忽视的状态,实在让人遗憾;然而当下大多数城市对古迹的利用,似乎只有开发旅游这一条路,我们也很难想象,若那些破败的村庄拆完,城门内侧新建起仿古老街,又能给寻古的旅人带来什么感触呢?三江闸通往绍兴所城的路边的树已经几乎拆完的绍兴所城已经几乎拆完的绍兴所城已经几乎拆完的绍兴所城已经几乎拆完的绍兴所城绍兴所城仅存的城门本以为四月此行已经揭开了绍兴所有的机密,没想到在下半年,同一个游学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