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及18个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强化77条主要入海河流及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督监测,深化海洋倾倒区、油气区、重要增养殖区和滨海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环境监测,密切跟踪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态势。共布设监测站位约个,派出监测人员约人次,船舶监测约艘次,获取监测数据约万个。监测结果表明,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优势类群无明显变化,河口、海湾、滩涂湿地和海岛等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基本稳定,赤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河流排海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7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V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58%、56%和45%。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率为50%。监测的河口、海湾、珊瑚礁等生态系统8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绿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渤海、黄海和东海局部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综合~年监测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局部海域赤潮仍处于高发期,绿潮影响范围有所增大。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字,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海洋环境状况
1.1海水1.1.1海水质量状况年,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四个航次的海水质量监测,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2.2%、1.7%、1.3%和2.1%。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与上年夏季同期相比,渤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和平方公里,黄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和平方公里。
年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平方公里)
1~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无机氮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的面积分别为、49、和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的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石油类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广东沿岸等近岸海域。
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分布示意图
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分布示意图
1.1.2海水富营养化状况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较上年增加平方公里,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和平方公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年我国管辖海域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平方公里)
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示意图
1.1.3海洋水文状况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表层水温监测,并在部分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海洋表层水温渤海、黄海和东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2月最低,8月最高,南海月均表层水温1月最低,6月最高;渤海和黄海的海洋表层水温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年内月温差最高可达25℃以上,东海次之,南海变化最小。年我国管辖海域平均海洋表层水温较上年略有升高。
海流在辽东湾口、渤海湾口、莱州湾口、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北黄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沿岸、江苏吕四沿岸、浙江舟山和台州近岸、珠江口、钦州湾湾口等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珠江口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呈全日潮流特征,其他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呈半日潮流特征。各监测海域中,江苏吕四沿岸潮流较强,山东半岛东南沿岸次之,南海潮流较弱;南海监测海域的余流最强,渤海监测海域次之,东海监测海域最弱。与上年同期相比,表层余流流向基本一致,渤海和珠江口近岸以外监测海域月均余流流速较上年略有减小;黄海监测海域与上年基本持平,近5年变化不大。
1.2海洋沉积物我国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和硫化物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为93%,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6%以上。南海近岸以外海域个别站位砷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渤海湾中部个别站位多氯联苯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1)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 良好:最多一项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一般:一项以上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较差:有一项或者更多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区域沉积物综合质量 良好:有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7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 一般:有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或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3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 较差:有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辽东湾和珠江口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其余重点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辽东湾东侧局部海域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珠江口海域沉积物的主要超标要素为铜、砷、锌、铅等,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48%、37%、18%和15%。
年全国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1.3海湾环境状况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44个海湾中,21个海湾四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辽东湾和汕头湾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其余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辽东湾个别站位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汕头湾的主要污染要素是石油类和铜。
1.4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浙江秦山、福建宁德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广东阳江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氚含量略高于本底水平,其余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在建的山东海阳、广西防城港、广东台山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放射性背景监测数据未见异常。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该海域海水样品中仍可检出福岛核事故特征核素铯-,铯-活度仍明显超出核事故前日本近岸海域背景水平;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锶-90的活度平均值高于事故前的背景值。
2海洋生态状况
2.1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在监测区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浮游动物种,大型底栖生物种,海草6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76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渤海鉴定出浮游植物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黄海鉴定出浮游植物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东海鉴定出浮游植物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南海鉴定出浮游植物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海草6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76种。
图例说明:/无监测数据或数据不完整。
2.2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14%、76%和10%。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健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2.2.1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80%的河口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偏高。双台子河口浮游动物密度偏低;滦河口-北戴河浮游动物生物量偏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黄河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高,生物体内总汞、镉和砷残留水平较高;珠江口浮游动物密度偏低。滦河口-北戴河、黄河口、长江口鱼卵仔鱼密度较低。近5年来,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2.2.2海湾生态系统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和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态。57%的海湾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海湾生物体内镉、铅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多数海湾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偏高。锦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偏高;渤海湾浮游动物密度、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杭州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偏低;乐清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高、生物量偏低;闽东沿岸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偏低;大亚湾浮游动物密度、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近5年来,锦州湾和杭州湾生态系统均呈不健康状态,其余海湾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2.2.3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部分区域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异常偏高。互花米草、碱蓬和芦苇是苏北浅滩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现有滩涂植被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滩涂湿地植被面积略有减少。近5年来,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2.2.4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近5年来,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较为明显的退化趋势,造礁珊瑚盖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断下降,由年的20.5%下降为年的16.8%;硬珊瑚补充量较低,5年来均低于0.5个/平方米。海南东海岸造礁珊瑚种类由年的52种下降为年的36种。2.2.5红树林生态系统广西北海和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近5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保持健康状态,红树林面积和群落类型基本稳定,红树林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保持较高水平。年9月,广西山口和北仑河口红树林区发生了较大面积的柚木驼蛾虫害,受害树种为白骨壤,经防治已得到较好恢复。2.2.6海草床生态系统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广西北海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近5年来,海南东海岸海草状况基本稳定,海草密度明显增加,由年的株/平方米增加至年的3株/平方米。广西北海海草床处于退化状态,海草密度明显下降,由年的株/平方米下降为年的株/平方米。
2.3海洋保护区生态状况截至年底,国家海洋局共建有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68个,保护对象余种。年,在35个保护区开展了保护对象监测,红树植物、海岸沙丘、贝壳堤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类型的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珊瑚和文昌鱼等类型的保护对象下降趋势得到减缓。
年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部分重点保护对象状况
2.3.1海洋生物物种类保护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栖息密度为39~70个/平方米,平均为43个/平方米;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36~4.71克/平方米,平均为2.97克/平方米。4年以来,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文昌鱼栖息地沙含量变化及沉积物类型改变是导致文昌鱼种群退化的主要原因。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珊瑚盖度为1.7~44.3%,平均为15.1%,较上年增加6.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石珊瑚的死亡率为4~15%,平均为8.8%。
厦门珍稀海洋生物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中华白海豚次,合计发现头次,均较上年明显增多。其中,火烧屿观测点监测头次最多,达到头次。
年,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内清除了株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爆发了大面积(白骨壤)柚木驼蛾虫害,受害面积达.9公顷。目前,虫害已得到有效控制,受害红树已经全部长出新芽。
2.3.2海洋自然景观和遗迹类保护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岸沙丘最大高程较上年略有上升,无明显的地貌变化。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基本保持稳定。保护区内的贝壳堤属于新老并存的类型,新的贝壳堤不断生成,老贝壳堤受风暴潮影响面积有所减少,贝壳堤面积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总体保持稳定。
2.3.3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保护区河口、海湾、滩涂湿地和海岛等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大连长山群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岛陆植被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植被群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人为干扰较小。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草本植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植物多样性丰富。
3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3.1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状况3.1.1河流入海断面水质状况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7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58%、56%和45%,与上年相比,枯水期和丰水期比例分别增加7%和3%,平水期比例减少8%。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污染要素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氨氮和石油类。
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类别统计(条)
~年,51条连续实施监测的河流,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劣Ⅴ类水质断面所占比例平均分别为52%、48%和45%。
3.1.2主要河流污染物排海状况77条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万吨,氨氮(以氮计)28万吨,硝酸盐氮(以氮计)万吨,亚硝酸盐氮(以氮计)5.5万吨,总磷(以磷计)26万吨,石油类5.9万吨,重金属2.1万吨(其中锌吨、铜吨、铅吨、镉83吨、汞49吨),砷吨。
年部分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吨)
3.2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3.2.1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实施监测的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工业排污口占32%,市政排污口占41%,排污河占21%,其他类排污口占6%。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1月监测的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比率分别为44%、47%、52%、51%、52%和52%,全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较上年有所降低。98个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监测均达标,个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监测均超标。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CODCr、悬浮物和氨氮。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中,工业和市政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59%和42%,排污河和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46%和63%。~年,工业排污口达标排放率较高,市政和排污河达标排放率较低。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综合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全年被评为A级、B级、C级、D级、E级的排污口比例分别为3%、15%、44%、33%和5%。其中,市政类排污口排污状况最差,A级、B级和C级排污口所占比例之和达68%。
3.2.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88%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水质状况5月和8月,分别对个和93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进行监测。5月,6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65%;8月,6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72%。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个别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粪大肠菌群等含量超标。82%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
沉积物质量状况8月,对93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进行监测,其中32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沉积物质量要求,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铜、铬、汞、镉、硫化物和粪大肠菌群。生物质量状况5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贝类生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生物质量要求,主要污染要素为粪大肠菌群、铅、镉、锌和石油烃,个别排污口生物体中滴滴涕含量超标。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年监测结果显示,历年均有78%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等级为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邻近海域水质无明显改善,水体中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等级为第三类和劣于第三类的比例减小,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重金属。
3.3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状况海洋大气气溶胶污染物含量在大连老虎滩、大连大黑石、营口仙人岛、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塘沽、东营、蓬莱、北隍城、青岛小麦岛、舟山嵊山和珠海大万山等监测站开展了海洋大气气溶胶污染物含量监测。气溶胶中硝酸盐和铵盐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东营监测站,分别为24.7微克/立方米和8.3微克/立方米;硝酸盐含量最低值出现在舟山嵊山监测站,为6.7微克/立方米;铵盐含量最低值出现在珠海大万山监测站,为3.1微克/立方米。气溶胶中铜含量最高值出现在舟山嵊山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盘锦监测站,分别为.8纳克/立方米和5.8纳克/立方米。气溶胶中铅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大连老虎滩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营口仙人岛监测站,分别为89.7纳克/立方米和15.7纳克/立方米。
~年全国各监测站气溶胶中污染物含量变化趋势
渤海大气污染物湿沉降在大连大黑石、营口仙人岛、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塘沽、东营、蓬莱、北隍城监测站开展了大气污染物湿沉降通量监测。硝酸盐和铵盐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葫芦岛监测站,分别为9.8吨/平方公里·年和2.2吨/平方公里·年;硝酸盐湿沉降通量最低值出现在东营监测站,为1.1吨/平方公里·年;铵盐湿沉降通量最低值出现在蓬莱监测站,为1.0吨/平方公里·年。铜和铅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葫芦岛监测站,分别为10.8千克/平方公里·年和3.6千克/平方公里·年;铜和铅湿沉降通量最低值均出现在东营监测站,分别为0.9千克/平方公里·年和0.2千克/平方公里·年。
3.4海洋垃圾分布状况在41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垃圾多为塑料袋、塑料瓶等生活垃圾;农渔业区内塑料类、聚苯乙烯泡沫类等生产生活垃圾数量较多。海面漂浮垃圾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38个/平方公里;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18千克/平方公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3%,其次为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36%和11%。7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陆地,21%来源于海上活动。海滩垃圾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和烟头等。平均个数为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千克/平方公里。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56%,其次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和纸类,分别占19%和7%。96%的海滩垃圾来源于陆地,4%来源于海上活动。海底垃圾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袋等,平均个数为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34千克/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87%。
4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4.1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年全国海洋倾倒量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6%,倾倒物质主要为清洁疏浚物。监测结果显示,年所使用的倾倒区及其周边海域水深保持稳定,满足倾倒使用需求;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均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与上年相比,倾倒区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本年度倾倒区的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年,全国海洋倾倒量呈现平稳且略有下降的态势,主要分布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广东近岸海域;监测倾倒区水深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4.2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年,全国海洋油气平台生产水、生活污水、钻井泥浆和钻屑的排海量分别为万立方米、53万立方米、立方米和41立方米,其中,生产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分别较上年增加11%和8%,钻井泥浆和钻屑排海量分别较上年减少46%和33%。油气区及邻近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年,全国海洋油气平台的生产水和生活污水年均排海量分别为84万立方米和46万立方米,逐年略有增加;钻井泥浆和钻屑的排海量在年达到最高值后,连续两年明显下降,年均排海量分别为立方米和立方米。监测的海洋油气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4.3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58个开展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其中,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别为91%,7%和2%,未出现等级为“较差”的增养殖区。影响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是部分增养殖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以及沉积物中粪大肠菌群、铜和石油类含量超标。~年,增养殖区环境综合质量等级为“优良”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年海水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
*综合环境质量等级:根据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综合各环境介质中的超标物质种数、超标频次和超标程度等,将海水增养殖区的综合环境质量等级分为四级。优良:养殖环境质量优良,满足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较好:养殖环境质量较好,一般能满足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及格:养殖环境质量及格,个别时段不能满足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较差:养殖环境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4.4旅游休闲娱乐区环境状况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4.4.1海水浴场水质状况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1%,水质为“差”的天数占9%。葫芦岛绥中等7个海水浴场每日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其中葫芦岛绥中、阳江闸坡和三亚亚龙湾等3个海水浴场每日水质等级均为“优”。健康风险23个海水浴场健康指数为“优”和“良”的天数分别占84%和9%,健康指数为“差”的天数占7%。个别海水浴场水体中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出现漂浮藻类和垃圾等是影响海水浴场健康指数的主要因素;部分海水浴场水体出现水母,对游泳者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游泳适宜度23个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占76%,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占24%。天气不佳、风浪较大、水质一般等是影响海水浴场游泳适宜度的主要原因。近5年水质状况23个海水浴场近5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91%的海水浴场粪大肠菌群含量满足第二类综合水质标准。温州南麂大沙岙、舟山朱家尖、江门飞沙滩、南澳青澳湾、三亚亚龙湾等海水浴场水质近5年水质综合等级为“优”。
年海水浴场综合环境状况
注:“*”健康指数不低于80时,指数等级为优,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低;健康指数低于80且不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良,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健康指数低于60时,指数等级为差,海水浴场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高。“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4.4.2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2,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4%,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6%。烟台金沙滩、浙江嵊泗列岛和海南三亚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极佳的天数比例达%。海面状况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海面状况指数为3.9,海面状况优良。降雨导致的天气不佳是影响滨海旅游度假区海面状况的主要原因。专项休闲(观光)活动指数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3.9,很适宜开展休闲(观光)活动。其中,湛江东海岛和海南三亚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极佳,非常适宜开展海上观光、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
年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指数
注:“*”休闲(观光)活动指数是根据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各类休闲(观光)活动的适宜度进行的综合性评价。“—”表示未开展该项休闲娱乐活动。
5海洋环境灾害
5.1赤潮和绿潮赤潮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约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15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5~6月份。年是近5年来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最少的一年,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减少18次,累计面积减少平方公里。
年全国各海区赤潮情况
引发赤潮的优势藻类共11种。其中,夜光藻作为第一优势种引发的赤潮次数最多,为9次;中肋骨条藻次之,为8次;东海原甲藻4次,米氏凯伦藻和球形棕囊藻各3次,多环旋沟藻和赤潮异弯藻各2次,抑食金球藻、针胞藻、多纹膝沟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各1次。甲藻类、鞭毛藻类等引发赤潮共计25次,占71%,为近5年来最低。
绿潮年5~8月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5月,浒苔绿潮主要分布于江苏沿岸海域,首先在江苏射阳、如东海域发现有零星漂浮浒苔,逐渐向北漂移并不断扩大,最大分布面积为40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为平方公里。6月,漂浮浒苔进入山东黄海沿岸海域,继续向北漂移并迅速扩大,影响至海阳、乳山及荣成南部等沿岸海域,最大分布面积约为平方公里。7月初漂浮浒苔覆盖面积达到最大,约为平方公里,尔后漂浮浒苔范围开始逐渐缩小,至8月中旬,在山东黄海沿岸海域未发现漂浮浒苔。年,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分布面积是近5年来最大的一年,较近5年平均值增加了48%;最大覆盖面积比近5年平均值略大。
~年黄海浒苔绿潮规模
5.2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严重。黄海、东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小,但个别监测区近岸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小,土壤盐渍化较轻。海水入侵状况海水入侵严重地区主要分布于渤海滨海平原地区,近岸站位氯离子含量高,海水入侵范围大,46%以上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距岸10~43公里,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沿岸;黄海和东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总体较小,约86%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距岸5公里以内;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小、程度低,90%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距岸0.5公里以内。~年,渤海滨海地区辽宁盘锦和葫芦岛部分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有所增加;黄海滨海地区江苏连云港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东海滨海地区福建长乐漳港镇近岸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海水入侵距离逐渐增加;南海滨海地区广东茂名龙山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呈缓慢上升趋势。
土壤盐渍化状况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于渤海平原地区的辽宁盘锦、河北唐山和沧州、天津、山东潍坊监测区,盐渍化距离一般距岸10~43公里,主要盐渍化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土和氯化物-硫酸盐型中盐渍化土和盐土;黄海滨海地区盐渍化总体较轻,大部分监测区盐渍化距离距岸5公里以内,盐渍化主要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中盐渍化土和氯化物-硫酸盐型重盐渍化土;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较小,约91%监测区盐渍化距离距岸1.2公里以内。~年,渤海滨海地区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和唐山部分监测区近岸站位土壤含盐量上升明显,盐渍化范围有所扩大,山东潍坊部分监测区发生盐渍化现象;黄海滨海地区江苏盐城监测区自年出现一定范围的盐渍化区域;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盐渍化范围基本稳定。
年渤海和黄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及变化
年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及变化
5.3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状况我国海岸侵蚀依然严重,与上年相比,砂质海岸侵蚀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加重。辽宁绥中岸段和盖州岸段侵蚀海岸长度减少,局部海岸侵蚀速度增加;广东雷州市赤坎村岸段和海南海口市镇海村岸段侵蚀海岸长度有所减少,侵蚀速度减慢;江苏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岸段侵蚀海岸长度增加,局部海岸侵蚀速度加大;上海崇明东滩粉砂淤泥质岸段侵蚀海岸长度有所减少,但侵蚀速度加大。~年,由于加强了海砂开采管理、人工护岸建设和海岸整治修复等工作,监测岸段的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减少,但海岸侵蚀依然严重,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加大。
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结果
6海洋二氧化碳源汇状况
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春、夏、秋、冬四个航次的海-气二氧化碳(CO2)交换通量断面走航监测。
综合年和年的监测结果,监测海域全年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汇。渤海冬、秋季从大气吸收CO2,春、夏季向大气释放CO2;黄海冬、春季从大气吸收CO2,夏、秋季向大气释放CO2;渤海、黄海全年对大气CO2的吸收/释放接近平衡。东海冬、春和秋季从大气吸收CO2,夏季则向大气释放CO2,全年表现为大气CO2的显著的汇;东海冬季水温低、春季初级生产力高是该海域从大气净吸收CO2的重要原因。南海北部冬、秋季从大气吸收CO2,春、夏季向大气释放CO2;受制于水温较高、初级生产力低等因素,南海北部在各个季节与大气交换CO2的强度都不大。海水温度、生物活动以及水体垂直混合作用等是影响监测海域海-气CO2交换通量变动的重要因素,不同海域CO2的源汇格局取决于不同季节各影响因素的强弱变化。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