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年12月4日出生于崇明县城西部的三光镇。该地原名协安沙、三协乡、三协村,今属三星镇海滨村。朱氏家族并非土著,原籍为浙江宁波,朱显谟的祖上因躲避太平天国战乱迁居长江北沿的江苏海门,再迁居崇明西乡三光镇,悬壶济世,耕读传家。朱显谟因父祖辈积累的资产得以经农村私塾启蒙,相继进入三光镇小学、凤阳镇协进小学高中部、猛将庙镇三乐初级中学就读,得到平民教育家汤颂九等教诲,后同时考取江苏省省立上海中学高中部普通科和国立同济大学附属中学两所著名中学,他选择了前者就读,并顺利完成中学阶段学业。
据朱显谟生前回忆,他成长于乡间,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在高中阶段,他开始接受读书救国论,决心向农业科学方面努力。年,他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同时又报考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因其叔父在南京工作,他择定在国立中央大学(年更名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肥料专业就读。翌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学校因战乱内迁重庆,朱显谟随校内迁,后于年6月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经指导老师陈方济介绍,在重庆加入中华农学会,后成为该社团组织的终身会员。
大学毕业后,朱显谟报考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后转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铜梁县调查,后至贵州、广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区调查,对江西的土壤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和分析,并作了红壤改良试验。在工作中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报告外,并撰写了多篇专题试验研究论文,其中《江西省土壤志》一篇,对红壤发生分布提出了“江西红壤改良的方法中以‘客土’和‘烧土’最为显著”这一新的见解。
年,他在江西先后加入中国地质学会、全国工程师学会。
年,朱显谟应北平地质所所长的邀请离赣赴平工作。同年秋天,前往黄泛区调查,完成河南中牟比例尺1:5五万土壤图和论文《河南中牟泛区之土壤及其利用》。第二年,又去鄂南、赣南一带调查,秋季配合农林部增产计划赴镇江调查。
年4月,南京解放后,朱显谟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任职。
年,他娶妻生子。同年发表论文《江西土壤的利用和改良》。
从年至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任副研究员、副室主任。
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举家西迁,到陕西武功县杨凌镇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期,年至年,朱显谟被关进“牛棚”,科研工作被迫中断。
年以后,朱显谟重获自由,又投身到土壤学的科学研究。陆续撰写科研论文,主编或独力编著书刊。曾先后陪同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和西安分院院长李振声进行野外视察,与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汪恕诚讨论中国治水方略。并先后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12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第一次中国自然资源学术交流会、国际黄土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五次国际水土保持会议等重要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争取我国在土壤研究、水土保持方面的发言权。直到年才退居二线。年10月从杨凌水保所迁往西安植物园居住。
朱显谟凭借其刻苦努力的钻研精神,成为中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他先后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成为崇明籍在岛外著名的一位学者、教授,被采编入《上海崇明籍著名人士在国内外》第一辑。
土壤学和水土保持的科研成就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年,朱显谟先后到江西、四川、东北三省考察,对改良土壤提出重要的建议。他深入长江流域、新疆托木尔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参加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探队、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种类型区。多年来他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辗转各省,风雨六十余载。先后编著出版《塿土》(年版),《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年版),《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年版),《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年版)4部专著,他还参加编写和审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中国土壤》(年版)以及其他一些著作,先后发表《泰和区土壤》《江西省各主要土壤之肥力研究》等论文余篇。培养从事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6人。
朱显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可主要概括为1.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2.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黑垆土、塿土应该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3.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是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
4.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
5.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朱显谟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年1月,他参编的《中国土壤》获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科技成果奖;主持的项目“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年1月,与王恒俊完成的项目“托木尔峰综合科学考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参与编著的《中国土壤图集》,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年十大成果之一;年1月,主编的《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与水保所科技人员撰写的《中国黄土区土壤》专文在国际土壤学会主办的刊物上发表。
朱显谟是中共党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年9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年11月),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地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地学部》,结集的有《土壤学与水土保持——朱显谟院士论文选集》《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等,其中《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一书被列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
年前后,挂靠崇明县档案局(馆)、崇明县地方志办公室的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会着力部署推进崇明历史名人丛书的编纂工作,结集出版施淑仪、施章、施汝为、陆铁强、徐焕升等历代名人传记。同年4月19日,崇明县档案局(馆)长朱鑫德、科长徐兵、上海市崇明文史研究会会长秦志超、吴鹤年一行4人乘座高铁前往陕西西安,赶到植物园附近一幢极其普通的居民楼,拜访朱显谟老人,与老人交流乡情并采访辑录其口述史料,临别时,恭祝百岁老人健康长寿,藉以表达家乡人民对当代崇明籍科学家的一份敬意。同年下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朱显谟组织了“百年华诞研讨会”,之后不久,医院。年内,由吴鹤年同志执笔,参考《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等资料,形成洋洋洒洒、9万5千余字的朱显谟传记初稿。现已纳入“崇明历史名人丛书”出版计划,不久将会面向读者。
人物档案
朱显谟(年—年),中共党员、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信息来源丨崇明报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下方链接
崇明清水蟹今日开捕!还有18个乡镇农产品大PK~
新时代!十九大将这样改变你的生活……
这个印着厂名的搪瓷杯,承载着多少崇明人的记忆
西岸氧吧创业孵化园,为你的梦想插上翅膀~
如此重要的会议,会议议程如何进行?一张图为您详解
在崇明看完美肌肉,太辣眼!(内附视频)
崇明向化,今日带你看一场灶花盛会!
今起,崇明高速船将实行冬季航班,戳开收藏↓
崇明又一家开心农场落成开幕~你的农场,你做主!
黄河水清了,而唯愿“黄河流碧水”的崇明籍老人走了……
这个秋,崇明的柿子美成一帧画
崇明童年记忆丨这个季节,闻着桂花味儿吃TA会醉!
交一个工作生活的帮手,开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条喜欢小岛的理由
美图、美文投稿请发送至邮箱:cmxwb
.北京中科白电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