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年前的医疗条件是什么样的?前两天,Science刊文称,史上唯一一位有年历史的冰人,可能在当时享有“先进的医疗保障系统”——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先进的医疗”当中,很大一部分竟然是我们中国人熟知的针灸!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
红铜时代的生存危机
Science报道中提到的“冰人”名叫?tzi,被发掘于年的?tztal阿尔卑斯山脉。
当时正值9月,考古工作者在雪山上海拔米的地方把他翻了出来。
根据分析,这位冰人大约死于公元前年,死时40-50岁。
公元前年,新石器时代已经结束,青铜时代尚未到来,人类文明处于“红铜时代”,也叫“铜石并用时代”。在这个时代,做一个中年职业采集者+猎人,也没那么轻松……
尽管这位老哥能扛着输出装备——一张弓、一袋箭以及一把红铜斧头,穿着全套真皮防具,爬到海拔米以上的高度作业,显示出他相当可以的身体素质……但岁月仍然给他留了一身病。
经过多次现代医学和法医学手段检测,这位40来岁的老铁至少患有如下疾病:
胆结石、鞭虫感染、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全身多处关节退行性病变、龋齿以及牙周病。
以及几处外伤:
一处已经治愈的肋骨骨折、右手切割伤、左脚脚趾冻伤、肩部箭伤以及头部损伤。
其中,从背后射中他的弓箭造成的箭伤,穿透了左锁骨下动脉,撕裂出一个13mm的破口,这快速又致命的一击,导致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做个示意图表示的话,就是下面这样:
绿色框里是外伤,蓝色框是消化系统疾病,红色框是关节疾病,黄色框里是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tzi老哥用绳命的代价告诉了我们单人打野必须严防背后偷袭,但Science这篇报道的重点主要在治疗上。
发现针灸治疗的痕迹
由于?tzi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土,针对他的研究其实不胜枚举。他的衣服、他的装备以及他的DNA都被不同的研究机构仔细地分析过。
但是关于?tzi这一身的伤病治疗情况,直到今年下半年医院和维尔纽斯大学解剖学部联合“冰人”研究所发布——也就是Science所报道的这篇文章。
通过仔细的寻找,研究者发现,?tzi身上有19组共61处过去被认为是“纹身”的痕迹。根据比对分析,他们认为,这些“纹身”其实是针灸治疗留下的痕迹,因为几乎所有的“纹身”位置,与患者的关节疾病和胃肠道疾病有关。
据调查,其中9组痕迹的位置完全符合传统针灸的穴位,另有2组落在针灸经络的轨迹上,其他的则覆盖在患处。
从“纹身”分布的位置,研究者认为,可以看出当时做出这些针灸手法的治疗的原始人,是目的明确的想要帮?tzi治疗其关节疾病和胃肠道疾病。比如他胸口的“纹身”痕迹,就完美的重合在用于治疗肠道问题的针灸穴位点上;而穿过他左踝的“纹身”,则戳中了传统针灸用来治疗背痛的“主要穴位”。
目前,研究者认为已经基本可以肯定?tzi满身的纹身并不是装饰用,而是治疗留下的痕迹,且应该就是针灸手法的原始版本。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挖到和?tzi老哥同一年代和地区,又像他一样保存完好的红铜人类,研究者还无法判断针灸在当时到底有多流行,又覆盖到了哪些区域。
从另一方面来说,研究者认为?tzi身上的针灸痕迹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就说明他当时生活的时代存在着人们将知识一代代传递的能力,而针灸这样的疗法,它的存在就意味着,?tzi当时生活的社会有足够高级的组织形式,来开发和提供医疗服务。
寄生虫病和外伤的治疗
除了针灸之外,中年职业打野选手?tzi其实随身还携带着“药品”。
研究人员在?tzi胃内发现了蕨类植物的踪迹,许多古代文明的早期医学中记录过蕨类的有毒作用,木蕨这样的植物被明确的用于治疗腹痛。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tzi吞下蕨类是为了治疗寄生虫或者幽门螺杆菌造成的胃痛。
他们同时还在?tzi身上发现了苔藓。根据分析,这些苔藓并不是他打野的时候蹭上去的,而很可能是有意为之。使用苔藓来治疗外伤也有悠久的历史,泥炭藓甚至到了19世纪还被用于外伤的止血和恢复,结合对?tzi右手割伤时间(死前两三天)的推断,他很可能是为了治疗右手的外伤而使用了苔藓。
此外,?tzi还随身带着桦树多孔菌,这种真菌含有琼脂酸,后者有明确的药用功效,可以抗炎抗菌。
?tzi将桦树多孔菌穿在皮带上,随身携带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尽管打野懂得外伤紧急处理,还会带着药出门,但是遇到致命外伤,没有治疗在场还是顶不住啊……就算是欧洲人也不行。
链接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至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隋代医家全元起认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命之针石。”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擅长针灸的名医。医缓于公元前年给晋景公看病时,指出已病入膏肓,针灸药皆无能为力,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杰出医学家秦越人扁鹊,通晓临床各科,应用针砭、火砭、汤熨、按摩等多种疗法给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势垂危的太子,被载入史册。
汉代针灸学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继续取得发展。针灸学以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为标志,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从公乘阳庆、公孙光等战国时期老一辈医家那里继承了针灸学术,并将其传授给高期、王禹等人。针灸学在《难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学理论有一定的充实和提高。在西汉时期的刘胜墓出土的九枚医用金针和银针,亦标志着针灸用具的显著进步。
灸疗方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疗原料。
新媒体编辑
徐婧
本文来源
医学界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