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1、动物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动物已知万种,其中昆虫万多种,是种类最多的类群。
无脊椎动物:
①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等。
②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绦虫。
③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蛲虫,线虫。
④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如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粗糙纸上比玻璃板运动快);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
⑤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⑥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体表都有坚韧的外骨骼;②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如: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脊椎动物:
⑴鱼类: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控制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鱼类主要特征:①终生生活在水中;②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③用鳃呼吸;④用鳍游泳;
⑵两栖类的主要特征:①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②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③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作用;④体温不恒定。
⑶爬行类:体表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⑷鸟类的主要特征:①有喙无牙齿;②被覆羽毛;③前肢变成翼;④骨中空、内充气体;⑤心腔分四腔;⑥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⑦体温恒定;⑧卵生。
⑸哺乳类的主要特征: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隔;④用肺呼吸;⑤心脏四脏;⑥体温恒定;⑦大脑发达;⑧胎生、哺乳。
6、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和肌肉(骨、关节、肌肉)
三者关系:骨骼肌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运动的完成: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产生运动。
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结缔组织)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肌肉受到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关节囊,及关节内外的韧带;
使关节灵活的结构: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分泌的滑液
7、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有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有形成等级。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等。蝶蛾类昆虫可用性外激素通讯。
8、细菌和真菌的特点:
细菌:个体微小,单细胞个体,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细胞核、叶绿体,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因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恶劣环境下形成芽孢,不是用来繁殖的结构。灭菌以杀死芽孢为准。
培养步骤:配制培养基、高温消毒、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生长繁殖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一定的生存空间,有的还有特殊条件。
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真菌:既有单细胞(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9、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CO2,水,无机盐),重新参与物质循环。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脚癣是感染了真菌。
③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
10、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①食品制作:
曲霉体内的酶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制作面包馒头时。
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繁殖快,如酿酒时要挖一个凹坑等。
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②食品的腐败原因: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③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④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1、病毒(见专题二末尾)
专题六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基本单位:种
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生物类别越多,生物间的相似程度越低、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则相反。
2、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植物
裸子植物:苏铁、银杏、银杉
被子植物:珙桐(中国鸽子树)
4、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物
鱼类: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新疆大头鱼
两栖类:大鲵
爬行类:扬子鳄、
鸟类:丹顶鹤、褐马鸡、朱鹮
哺乳类:白鳍豚(水生)、大熊猫、金丝猴
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6、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专题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1、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3)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甘薯、葡萄、菊、月季的哉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
(4)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繁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茎尖、根尖、花药、花粉等)
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昆虫的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具有一定的差异。
(2)完全变态: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等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3)不完全变态: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生殖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4、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卵壳:保护作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卵壳膜:保护作用
卵白:保护作用,提供水分
卵黄: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
胚盘:内有细胞核,最终发育成雏鸡。受精卵的色浓而略大。
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行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
(2)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的ABO血型)以及行为方式等。
(3)相对性状: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4)转基因技术:把同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5)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一条染色体上有1条DNA分子,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简单说,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