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关爱
//虹全
忽闻德高望重的陈教授生病刚刚出院,赶忙驱车前去探望。陈教授是我大学时的恩师,曾指导我如何写好读书随笔,在史学研究上颇有造诣。更为令人敬仰的,是陈老退休后仍笔耕不止,已经为锡城名门望族出版书作30余本,可谓老骥伏枥,贡献不断,名扬海外。
叩开书卷气息浓浓的陈宅,老夫妻热情相迎。看得出陈老大病初愈,身体还十分虚弱,人也消瘦不少。老人家拿出了一本精美的新书自豪地说,大热天为了排版付梓,亲自往返电脑房和印刷厂百余次,终于按期如愿办成了一件好事,这个名门望族的后代都非常满意。老伴在旁边嗔怪,也就是完成这个时间紧、要求高的重任,呕心沥血辛苦奔波,疲劳诱发了急性胰腺炎,医院。他们特别提到住在一起的女儿女婿的关怀照顾,尤其陈老重病期间,医院无微不至日夜护理,兴奋之情,神采飞扬。
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前几天刚刚听到的一个儿子是“父母医生”的平凡感人故事。
那是一个父亲打来母亲的胆囊炎又犯了!儿子熟练地在“如果比较轻的话,就让母亲服用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如果疼得厉害,医院,挂消炎药,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特别严重那就得动手术了。”
其实,这些知识大都是他根据父母的病情在网上查询得到的。有时,他就直接找网上的专家问。父母的年纪大了,常常生病,小病不断,大病也有。很多时候,医院,说能忍忍就忍忍吧,有的病是可以挨过去的。他听了,坚决反对,说:“你医院,也不用担心打扰我,生病了先打我的电话吧。我是你们的儿子啊。”
好些年前,父亲就是高血压患者,吃缬沙坦药不能将血压降下来。他将信息在网上一发,就有网友作了详尽的回答。他将建议告诉了父亲,改换了用药,父亲的血压真的稳定了下来。
母亲的耳朵有时听不大清楚,不少人说是“耳聋”了。做儿子的他说:“没有啊,每次我用很小的声音和她说话,她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哩。”看来,她只是对外人耳聋了。儿子知道这是因为他不让母亲急躁,越是急躁,越是难听清。他在网上查到,其实这是老年性耳聋,只要少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不急躁、恼怒,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情,就可以慢慢缓解。
去年,父亲有时一用力胸口就会疼痛,医院的医生说这大概是冠心病,建议去省城做造影,然后做支架。他在网上联系了省城的冠心病专家,视频对话。权衡再三之后,决定用药物保守治疗,并且与父亲说好,如果药物控制不佳,那就考虑造影之后做支架介入手术。几个月过去了,父亲专门做了心脏检查,居然比以前的状态要好。父亲也咨询了一个心内科老专家,老专家认真检查后说:“好啊,你儿子建议的治疗方案不错。你儿子是医生吧?”父亲连连摇头。
他不是医生,他的职业是教师。但他是个医生,他是父母的医生。因为,他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是他的父母。
(-10-22)
—END—
(选自思远斋日志*)
告示●《思远斋》重视名家,同时大力扶持草根,欢迎各界文友投稿。
●《思远斋》接受电子版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和联系方式。
《思远斋》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