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小组毕业设计议题
向植物学习
/LearningFromPlants/
如果仔细观察,你能从树叶、枝芽、花朵、苔藓中发现什么?
是它们自成一体的生命形态还是相互缠绕的交往方式?是深入土壤的根系还是高耸入云的树冠?是它们释放出的独特气味还是散播的细小颗粒?
在抬头望向树冠时,生态学家告诉你:看树叶间相互留出的缝隙,那是它们生存的自然法则!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是苔藓、蕨类植物的天堂。它们恣意的生长,随着一次次地壳变动和生态变迁,静静地,用绿色延续在这颗星球上的生命轨迹。直到人类的出现,发现、研究、攫取植物的价值与功用。
当人类走向农耕时代,植物为人类提供饮食基础;随着大航海时代来临,植物被当作贸易产品。同时,随着本土农作物在全球的扩散,它们成为了资本扩张的筹码,而这一切都是由古老树木碳化成的天然矿物在为人类提供攫取资本——动能。在日常生活中,植物既为人类提供从丝线、布匹、器皿、食品、建筑到大型船舶建造的基本材料,为人类一次又一次的远航和探索提供可能性。在中国,文化长河绵延变迁,植物既作为古老的图腾,同时又承载人文精神的寄托。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植物却通常被描述为被动的、无梗的、沉默的、没有大脑的,它们在人类中心视角下被分类、被制作成各类景观。经历战争、文明的冲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心不断更迭,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水泥丛林的生活中,我们离植物越来越远.......
当前,新兴的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以动物为中心的决定意识、智力、意志和生物之间复杂交流能力的偏见提出了挑战。
本课题,提出了一个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框架:以向植物学习为出发点开启多元视角的历史与未来。
#1植物生命
“生命形态”、“生命周期”、“植物疗愈”、“自然法则”;
#2植物生态
“植物能源”、“植物共生”、“寄生与入侵”、“人工地景”;
#3植物智能
“植物交往”、“植物自治”、“植物基因”、“数字植物”;
#4植物地缘
“植物地理“、“植物溯源”、“区域自然”;
#5植物经济
“植物商品”、“植物全球化”、“森林贸易”、“地区农作物”;
#6植物政治
“植物与权力”、“植物与性别”、“植物与殖民”、“环境正义”;
#7植物隐喻
“植物图腾”、“文化象征”、“精神内涵”;
#8植物与更多可能
课题基于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历史学家提出的人文科学、植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研究。以“向植物学习”作为出发点,通过“植物生命1”“植物生态2”“植物智能3”“植物地缘?”“植物经济?”“植物政治?”“植物隐喻?”等七个方向与“植物与更多的可能…?”作为开放话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学科广度与未来视野的小组毕设和个人毕设课题。通过围绕同一话题建立多重叙事,为当代跨学科设计提供一个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
6
它说:
小组成员
姜天晓王东翰李尚儒王晓彤陈文芃
指导教师
张欣荣费俊张文超封帅
潘镜如薛天宠廖柳钧李贝壳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植物通常被描述为被动的、没有大脑的,它们在人类中心视角下被分类,被制作成各种景观。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段将植物的多维感受能力外化,通过声音让参与者感受到植物如何于沉默中感受世界。
以“向植物学习”为出发点,围绕“植物智能”展开,倾听植物之声,希望为与植物建立一种平等、平衡的去中心化的新关系提供一种可能性。
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落地在武汉的生态声音装置,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合的方式完成布展。我们希望通过长时间尺度的、参与式的作品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用声音生态装置与植物营造一个环绕的、具有体验感的场,在这个场里我们24小时不间断的将现场植物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形成一场“合奏”,并将这一过程视觉化记录。走进这个场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些沉默的植物如何与我们同在、与我们共同感受这个世界。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展览装置小型化,将展览空间拓展到世界各地,以可持续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立“场”,并可以在城市中任意电话亭以“打电话”的方式随时拨打对应的号码,通过远程通信的方式进入“场”中,与植物建立起联系。
电话亭可以提供一个使人沉浸的空间,当人们渴望倾诉或寻求帮助时,植物会倾听并给予回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的作品广泛参与到社会中,给参与者带来一种诗意的、特别的感受,以体现一定的艺术疗愈的功能与价值。
7
城市化衣
小组成员
曹雨晴毕竞予刘宇啸张冠宇孙明建
指导教师
张欣荣蒋华费俊陈慰平李卫
李世奇程书馨景斯阳张文超李贝壳
深处城市之中的我们,鼻息中是否还会闻到草地的清香?目光中是否还会在一片树叶上多做停留?在我们的城市化的进程中,自然仿佛离我们渐行渐远。因此,我们尝试以城市作为人类社会载体,以植物为自然的主体视角,重构植物的花语为研究路径,重新审视我们与植物、与自然的关系。
这里我们首先要重新提及“花语”的意义。在我们的命题中,“花语”不再是单纯以一种以人为主体的象征话语体系,即人借助植物来表达自身的某种感情或观念。在我们固有的认知逻辑中,“花语”通常是指用植物来表达人的语言,其社会属性通常被无限放大,这可以说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劳动与创造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信息交流模式。当植物以这种“花语”的人为象征形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忽视了对植物的全面认知,忽视了植物所原本存在的本质话语,以及植物与人类社会的直接联系。
重申“花语”的意义,我们将目光落在了最常见却又最易被忽视的植物——地衣之上,以地衣为主体视角,以更加客观的方式来探索地衣在应对外部世界以及人类社会时,所发出的最直接的语言和微弱的信号。并将其固有话语与人为的象征话语所结合,通过书籍、影像、装置实物等方式多维度的重塑我们对于地衣的理解和定义。并以此为立场重新审视我们与植物、植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望有植物话语参与的人类社会运行模式。
8
青松耐岁寒
小组成员
陈毅维马绍志熊李柱刘依雯刘肖伊
指导教师
石韵媛封帅王鈺雯张文超周子书
创作围绕老龄化议题展开思考,我们组构建了一个虚拟生成装置,使某一人生记忆片段得以保存,彼此分享当时的感受,以达到艺术疗愈的效果。
“岂乏春华好,青松耐岁寒”,面临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焦虑内耗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反而是经历了许多早已看开的老人们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帮助与建议,也令我们逐渐意识到:通过时常回忆分享过去经历的时光与记忆,可以帮助我们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心态,因此我们希望为未来的自己提供一种消解负面情绪的装置,以一种引导问答的方式唤起你某一时刻的记忆,在回忆中找寻再次面对生活的动力。
9
燃烧之后
小组成员
贺婧宋霈霖郭雨琦李昕璘谭茗谦
指导教师
张欣荣潘镜如周子书薛天宠
李贝壳王黎明程书馨
项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调研,以植物与火相生相克为线索进行广泛调研,梳理出以人的欲望为中心的三个递进结构:刀耕火种、文化燃烧和规定燃烧,由此开启第二部分模型叙事。模型制作上小组成员从不同专业角度展开讨论,提取出燃烧之后不同维度的产物,包含景观变化、矛盾、方式、农作物、法令规定、认知差异等方面进行三维模型创作的尝试。第三部分确定展览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版为手机链接的形式,线下版基于7号楼楼层,结合AR形式,在现实空间中寻找展览标识扫码观看。
自陆地植物起源以来,火一直是地球动力学的一个特征;人类依附自然植物生存的过程中,对火的态度也因对植物生态的不断探索而发生不同阶段的转变,从“文化燃烧”到“受控燃烧”,人们在寻找合理与自然火灾的共生方式上做出许多尝试。本展览以虚拟交互的形式展现人类以火为媒介与森林沟通的历史,体现植物与火、自然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共生。展览内容上,以森林植物燃烧之后的产物为线索,探究其背后的事件、原理和意义,向自然学习并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模式。
10
围栏森林
小组成员
王悦嘉李卓然阎映西崔晴晴陈怡静
指导教师
张欣荣陈小文封帅
强勇潘镜如陈慰平
我们从方向性边界的大范围生物群落入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抽样检索,寻找人类在这些地区产生生产活动的依据,并以世界范围内六个地域所具有不同含义的围栏森林为例,分别对选取森林的自然属性与其作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复杂属性进行了解析与重构,对抽样的六棵树种做出了自然形态与人造形态的图解,以便于连接原森林本身与人类之间产生的纽带,从而例证了我们提出的这一概念是普世的。
围栏森林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复杂性的媒介索引,以一种新的尺度重新衡量人造世界与自然界的关系。森林不再只是发挥自身原有的自然属性,而是作为人类生产结构中的一环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之中。不同地区围栏森林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只有满足了物质条件的地区,他们的围栏森林才会作用于当地人们的精神层面;反之在人们温饱问题都无法满足的地区,围栏森林所扮演的角色自然无法上升到满足其余更高层面上的需求。
在运用它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地区会运用围栏森林的方法来平衡生产活动与社会风貌之间的关系。由大到小,我们从世界的大范围聚眼于北京,从真实的树林聚眼于反应不同精神内核的人造物,形成新的围栏森林所重构的地图导引。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每一环选取的围栏森林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在同一高度进行搭建,参考实地扫描的信息,以真实地图为基准,搭建了在二维与三维层面上都具有不同含义的围栏模型。同时再通过网页普及的形式,以北京特有的环线特征作为抽样点,以在世界范围内提取的围栏森林背后所象征的含义作为它的检索词条,引导人们理解围栏森林的内涵,进行自身对这一名词新的思考与认识,重新理解方向性含义与生产活动的关联。
届本科小组毕业设计11-40组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侵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