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大家好久不见哦
今天给大家推荐
新的实践单品—“藓为人知”实践队
7月17日,调研团队轻装简行,从昆明西部客运站出发,接近五百公里蜿蜒山路,于次日成功抵达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一下车就受到了副站长鲁志云和生态站研究人员的热情接待。
哀牢山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是世界同纬度生物多样化、同类型植物群落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是优良的野生苔藓研究基地。进山前,调研团队与副站长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得到很多建设性建议,并对哀牢山实地环境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了初步了解。
不言路漫漫,乐从藓中来。
7月19日,调研团做好了充分的防护措施后深入哀牢山,对部分野生苔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等相关信息进行初步调研总结。虽然山路崎岖湿滑,蚊虫众多,并常有毒蛇、蚂蟥出没,但是调研团成员们不知疲惫,沉浸其中。
调研团发现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的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giganteum)。这种苔藓生长的一般比较分散,在茫茫山野中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就好像一朵朵单独盛开的莲花。有诗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谦虚坚韧是苔藓品格的体现,这极大的激励鼓舞了调研团成员,不畏艰难,野蛮生长。
7月20日,调研团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范晓阳博士的带领下冒雨进山,进行该地区石栎类原生林附生苔藓类群生存现状调研。本次调研共统计23种附生苔藓种类,涵盖14科20属,6种优势生活型,并记录其生存环境指标。
队长刘钦朋在范博士的指点下用便携显微镜观察剪叶苔(Herbertus.sp)的微观结构。
当晚,调研团受到鲁副站长和同在站内研究的外国友人的邀请,观看了一段真菌生长的延时摄影。这是他们心血的付出。“学者们研究蘑菇,没想到地理跨度可以那么大,从澳洲到到哀牢山;时间跨度可以那么长,至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间小小的屋子里俨然一场国际学术交流会的现场,震撼!”刘丹如是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7月22号,在调研团队的积累与努力和李苏研究员、鲁志云副站长的大力支持下,团队于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建成野生苔藓保护站。鲁副站长更是对团队回到学校后要成立的全国大学生野生苔藓保护站表示大力支持。
这次跨越多公里的学术交流,使调研团成员们获益良多。暑期社会实践接近尾声,各项总结工作也在稳步进行,我们将继续秉承“三下乡”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保护野生苔藓贡献一份力量!
图片来源:“藓为人知”野生苔藓保护和调研实践团
文字编辑:“藓为人知”野生苔藓保护和调研实践团
排版:栾瑞莹
责任编辑:管付杰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