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⒈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⒉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直接影响生物)生物因素:影像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第2章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⒈放大倍数越大,物象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反光镜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平面镜:光线强时用
⒉使用:取出→安放镜头→对光(白亮的视野)→放置→调焦(先用粗准焦螺旋下降,注视物镜与标本间距离;后用粗准焦螺旋上升,注视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观察
⒊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滴(植物:清水;人:生理盐水)→取(薄而透明)→浸→展→盖→染(后吸)→看
二、探索生命的方法
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⒉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第2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3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和功能
⒈相同点:细胞膜(控制细胞物质进出)、细胞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呼吸作用场所)
⒉不同点: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第4章生物体的组成
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⒈生物体通过细胞的不断分裂和体积增大而由小长大。
⒉动物、植物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基本组织
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
植物体的细胞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一、植物种子的萌发
⒈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子叶(贮存营养)
胚胚芽─→茎和叶
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根
⒉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⒊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二、植物根的生长
⒈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伸长区─→使根尖伸长
尖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⒉根的生长一方面是由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增大了细胞体积。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⒈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⒉花生“麻屋子(果皮)”、“红帐子(种皮)”、“白胖子(胚)”。
⒊果实:小麦子粒、玉米子粒、葵花籽;
种子:豆类、西瓜子、杏仁、芝麻。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条件
光
活细胞
产物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和氧气
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固定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能量
反应式
光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活细胞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
实验探究
⒈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步骤:①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或耗尽)
②部分遮光(实验变量:光)
③照光
④取下纸片
⑤酒精脱色(去除叶绿素)
⑥滴加碘液
实验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呈灰白;未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液变蓝
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⒉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要点:用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是防止新鲜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⒈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增加有机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等。
⒉植物呼吸作用影响因素:温度、氧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
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的方法: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
七年级下册
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⒈女生性发育比男生早两年。
⒉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青春期性发育第二性征的发育
发育形态功能发育: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等
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⒈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⒉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是蛋白质、糖类、脂肪。
⒊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种类
缺乏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钙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B
脚气病
铁
贫血症
维生素C
坏血病
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⒈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咽——既是食物通道,又是空气通道
食道
消化道胃——最膨大的气管
消小肠——最长的器官
化大肠
系肛门
统唾液腺
胃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消化腺肠腺
胰腺
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无消化作用)
⒉食物的消化
⑴消化酶:有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
⑵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
唾液淀粉酶酶
淀粉(从口腔开始)────→麦芽糖─→葡萄糖
酶
蛋白质(从胃开始)─→氨基酸
胆汁酶
脂肪(在小肠内进行)──→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⒊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⒈青少年饮食:足够量的糖类(维持生命活动)、适量的蛋白质(生长发育)、
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
⒉早中晚三餐热能:30%、40%、30%。
第10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⒈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成分——水等
血浆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血液红细胞:数目最多,双凹圆饼状;内有含铁蛋白质的血红蛋白
(结缔组织)血细胞白细胞:体型最大,数目最少,有细胞核,吞噬病菌
血小板:体型最小,止血,加速血液凝固
⒉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血小板
偏少
异常出血
红细胞
偏少
贫血
血红蛋白
偏少
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
偏多
有炎症
心脏的结构
左心房——肺静脉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
(左心室的心壁最厚)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腔、咽、候、气管、支气管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体温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
第11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肾(主要的)——形成尿液
尿输尿管——输送尿液
系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统尿道——排出尿液
二、尿液的形成
⒈滤过作用重吸收作用
血液───→原液(原尿)────→尿液
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⒉尿检分析
正常尿液中不含:血细胞(血尿)肾小球病变
蛋白质
葡萄糖——糖尿病
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激素调节
⒈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
激素名称
分泌不足症状
分泌过多症状
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亢
胰岛素
糖尿病
低血糖
生长激素(垂体分泌)
侏儒症
巨人症
⒉
二、神经调节
⒈周围神经系统脑
神经系统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⒊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
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14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生物的无性生殖
⒈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生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出芽(芽体)生殖、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等。
⒉营养生殖
⑴植物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无性生殖,又叫做营养生殖。
营养生殖(嫁接)的优点:能够保持植物亲本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生殖的速度。
⑵嫁接: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嫁接时,必须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⑶扦插: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嫁接芽接:有桃、山楂、苹果等;
枝接:柑、橘等。压条:夹竹桃、桂花等。
⒊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并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植物的有性生殖
⒈植物的有性生殖一般是指由亲代产生生殖细胞,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植物有性生殖的优点:能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提高后代的生活力。
⒉植物的传粉自花传粉: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雌蕊,如,水稻等;
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
⒊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受精
胚珠卵细胞─→受精卵─→胚种子
子房珠被─→种皮果实子房壁───────────→果皮
果实种子的多少与每个子房中的胚珠的多少有关。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
⒈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⑴家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和四眠;
要经过四个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⑵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时期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蚊、蝇、蜜蜂等。
⒉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⑴蝗虫的幼虫经过五次蜕皮;要经历三个发育时期:受精卵→幼虫→成虫。
⑵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如蟋蟀、蟑螂、蝼蛄等。
⑶灭蝗虫、菜粉蝶等昆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时期。
⒊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⒈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⒉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蝌蚪这一发育时期相当于昆虫的幼虫期。
⒊蝌蚪的呼吸:外鳃→内鳃→肺;先后肢后前肢。
⒋两栖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不能完全摆脱水的束缚,因而它们的生活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⒈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先体内发育后体外发育;多数具有筑巢、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⒉鸟类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胚胎→雏鸟。
⒊早成鸟:鸡、鸭、鹅、大雁等;
晚成鸟:家鸽、燕子、麻雀等。
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⑴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⑵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也可说是生物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⑶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和信息库。
⒉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⑴染色体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定,一般成对出现。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人的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例如,当一个婴儿的体细胞中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即有47条染色体就会导致先天性裂唇。DNA
染色体主要是有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⑵DNA与基因
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的,上面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人的形状和遗传 染色体 ⒈遗传性状:可以遗传的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统一形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最基本的遗传信息单位。
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在显性基因存在时所决定的性状表现不出来。
人的性别决定
⒈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人的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
女性
男性
体细胞
22对+XX或44条+XX
22对+XY或44条+XY
生殖细胞
22条+X
22条+X或22条+Y
⒉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决定和受精卵携带的性染色体有关;对人类来说,子代的性别主要决定于精子。
鱼类、两栖类和所有的哺乳类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基本一样;但鸟类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不一样。
遗传病和优生优育
⒈遗传病: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色盲、先天性愚型、先天性聋哑等。
⒉优生优育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遗传咨询的目的是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生物的变异
⒈变异: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⒉变异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6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运动
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第17章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其他行为: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等。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第7单元健康的生活
第18章疾病与免疫
传染病
⒈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征: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病类型
病原体
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细菌
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
消化道传染病
寄生虫
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蛲虫病
血液传染病
病毒
乙型肝炎、疟疾、丝虫病
体表传染病
真菌
血吸虫病、狂犬病、破伤风、淋病
⒉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⑴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⑵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如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如保护水源、消毒餐具,以及加强个人卫生等。
保护易感人群:如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采用预防接种。
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
⒈心血管疾病: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⑴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给心脏的肌肉运来氧气和养料,同时运走代谢废物,最终流入右心房。
⑵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脏的肌肉缺血的病变。如心绞痛(心脏肌肉暂时性缺血而胸闷、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被凝血堵塞,血液不流通)。
冠心病成因: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
患心绞痛的病人的急救药物: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
⒉癌症
癌变发生部位:除了头发、指(趾)甲外的所有组织、器官。
我国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农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胃癌;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治疗白血病的最好方法是骨髓移植。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如X射线、电离辐射;
化学致癌因子:如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
病毒致癌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治疗癌症的方法:外科疗法、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基因疗法(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
⒈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防线
名称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病原体侵入,分泌杀菌物质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解、杀灭和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识别和吞噬病原体
第一、二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⒉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脾、扁桃体和淋巴结等;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⒊抗体和抗原
抗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⒋计划免疫: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
“四苗免疫”: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以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第19章珍爱生命
远离烟酒
⒈酒中含有酒精(乙醇);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俗称“醉酒”)。
⒉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吸烟能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呼吸道疾病。
⒊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31日确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求中学生“不吸烟、不喝酒”。
拒绝毒品
⒈某些医疗药物(杜冷丁等)被滥用时,也会成为毒品。
⒉目前我国重点监控、查禁的毒品是海洛因。
⒊注射毒品可能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⒋吸毒成瘾的原因:吸毒后,外来的吗啡肽进入人体,减少并抑制了人脑中类吗啡肽的分泌,最终使类吗啡肽完全停止分泌。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