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海洋生物功能群变动与生态系统演变
2、随波逐流海洋浮游动物的漂泊一生
3、“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简讯: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
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年8月2日台风"达维"登陆青岛,青岛市降大到暴雨(平均降水量69.9mm)。为研究此次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降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胶州湾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变化。
结果表明:强降雨前后胶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均为51种,但受强降雨带来的剧烈物理冲击和海洋环境快速改变的影响,强降雨后胶州湾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由.4ind/m3下降为.4ind/m3。受海域地形等因素影响,不同海域所受影响程度不同,海湾东部浮游动物丰度下降趋势较西部明显,中部较湾口下降明显。同时,强降雨后浮游动物优势种更替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增长。
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异常极端天气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顾书瑞,李琦,孙涵,李雨苑,刘光兴,陈洪举.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02:-.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
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μgN(mg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8×10-6μgNH4+Ncll-1h-1,再生效率为%;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Pcll-1h-1,再生效率为%。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μgN(mg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NH4+Nc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μgP(mg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Pc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赵丽,赵苑,董逸,肖天.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J].海洋通报,,03:-.
东寨港红树林夏冬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
浮游动物是生态系重要组成成分,也包括许多特色海洋药用生物幼体,研究东寨港红树林海区浮游动物多样性具有理论和经济价值。
笔者利用年6月和12月份对东寨港水域浮游动物进行全海域共计25个站点的取样调查,并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隶属于6门14属,节肢动物门为主要类群(45种),12月份的浮游动物种类明显多于6月份的。2个季度共同优势种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r和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thompsonis。6月份的平均生物量、平均丰度分别为97.2mg·m-3和ind·L-1,12月份的分别为.4mg·m-3和99ind·L-1,其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2季都形成2个高值区,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季节性差异显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皆为冬季(3.和0.)大于夏季(2.和0.),2个季节在分布格局、分布密度上明显不同。温度、盐度和红树林生境是影响东寨港浮游动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胡亚强,丁敬敬,黄勃,杨湘勤,刘富欣,马坤.东寨港红树林夏冬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J].热带生物学报,,01:23-29.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利用9年和—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9年和—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年和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年显著高于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和—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
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时永强,孙松,李超伦,张光涛.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J].海洋与湖沼,,01:1-8.
莱州湾海洋浮游和底栖生物多样性分析
利用莱州湾海域历年综合调查和生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莱州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状况及其长期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不同航次调查物种数在几十至上百种不等,优势种周年变动和年际变化具有群落演替的特征,总细胞丰度在季节和年际间均呈指数变化,多样性指数H’(log2)平均值为2.64,秋季相对高于春季和夏季,且9年显著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份。莱州湾浮游动物种类以桡足类为主,单航次调查物种数相对浮游植物较少,优势种组成相对稳定,个体密度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在1.74-2.52之间波动。
莱州湾底栖生物种类众多,单航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一般就超百种,优势种以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近几年呈现高丰度和低生物量的特点,多样性指数H’近几年监测结果有升高趋势,但相对20世纪80年代仍属低值。
宋洪军,张朝晖,刘萍,张学雷,王宗灵.莱州湾海洋浮游和底栖生物多样性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06:-.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只为传播学术成果。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白癜风早期可以治愈吗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