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从年至今,韩国相继上映了30多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这类电影不仅掀起了很多讨论,甚至影响到韩国法律修订和社会体制改革。
▼
为什么韩国有这么多“真实改编电影”?
一部分人认为,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出现与韩国的电影史和电影制度有莫大的关系。
民族电影的观念:
20世纪初期,韩国知识分子成立“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KAPF)”,提出“把艺术作为斗争的武器”。KAPF秉承左派文化,宣扬朝鲜民族意识。罗云奎还最早提出了民族电影的概念,要求影片内容必须反映民族现实状况。
后来,虽然历史多次剧变,这种现实感,依然存在于很多韩国电影人的意识中。比如著名的“作家导演”李沧东,年完成的剧本《美丽的青年全台》,就是讲述为争取劳动者权益而自焚的全泰一的人生传记。他其后导演的电影虽是虚构,却都有真实的社会底色,比如第二部作品《薄荷糖》,就带领观众重温了光州事件、学生运动、金融风暴等折磨过韩国人的事件。他说,“我觉得人生中经历过的痛苦是有意义的。我想通过我的电影给观众一个答案,就是对人生经历的痛苦的一个答案。”
电影分级制度的产生:
年,韩国废除旧的电影法,建立《电影分级制度》。分级制度的产生为“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创作提供更大空间,使得涉及暴力、犯罪、政治等敏感题材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得以上映。
正如《杀人回忆》的导演奉俊昊所说:“没有独裁,没有审查,我们这一代电影人是幸运的。”
曲折历史中的民主斗志:
作为一个在历史上饱受侵略和独裁压迫的国家,韩国的现代民主进程来之不易。有人说,正是这样一段黑暗的历史,使得韩国人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格外小心翼翼,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从这种意义上说,大批韩国电影直击“现实题材”,揭露“社会伤疤”,也许是在以艺术的名义审视真相,呐喊民主和正义吧。
▼
《熔炉》
豆瓣评分:9.1
本片改编自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
这所聋哑学校位于远离首都的光州,曾被评为“最优秀的听障学校”,经营完全自主,不受外界监督。学校高层皆有私交,几乎发展为家族式企业。
新来的美术老师刚入学就发现了校园氛围的异样:班上的男同学脸上总有淤青抓痕,女厕所常传出女学生的哭喊声,连续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自杀事件,想要探寻真相的他却受到学校所有教职工的阻拦。
一段时间后,学生终于向老师说出真相:这所学校的教职工,从校长到老师10多人,年起持续对住宿的听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学生年龄范围7—20岁。
当地人权组织开展调查行动,并于年上诉法庭,但由于证据不足,加上犯事人员强大的后台,罪犯最终被轻判。
随后6年,正义之士不断收集证据上诉抗议,却屡战屡败。期间该学校正常开放。
电影源于小说《熔炉》,它是原案件曝光后,作家孔枝泳深入采访后创作的结果。而真正促成小说电影化的是片中男主演孔侑。孔侑在服兵役期间读到小说《熔炉》,深感触动,托人询问作者能否将小说翻拍成电影。
退伍后,孔侑极力奔走,与经纪公司倾力筹集资金,把小说搬上银幕。孔侑本人也饰演了男主角。
“熔炉”效应
年,电影《熔炉》上映,引起巨大的社会舆论,百万人签名要求案件重审。
压力迫使案件调查重新启动,原审判结果被推翻,罪犯重新被判刑。光州私立听障学校也被勒令关闭。同时,韩国国会重新修订性侵罪行量刑标准,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新法于年7月实施。
▼
《素媛》
豆瓣评分:9.0
本片改编自“年韩国赵斗淳性侵案件”。
一个下雨天,独自走在上学路上的8岁小女孩素媛,遇到醉酒大叔赵斗淳,遭其残忍性侵,造成其终身残疾,身心受到重创。
影片讲述素媛受害后,整个家庭所遭受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冷漠。
在决定要拍《素媛》前,导演李俊益曾一度苦恼要不要拍这么一个痛苦的题材。但最终《素媛》的上映获得热烈反响,并在韩国乃至全球掀起了对“儿童性侵罪”的激烈讨论。
影片效应:
赵斗淳事件后,舆论压力迫使韩国法院重新修订儿童性侵罪判刑标准,加大惩罚力度。公众开始反思整个社会对“受害儿童及其家庭”的态度。
导演说:“这种案件世界各地都有,刚开始这样的大案件爆发,媒体和老百姓都会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