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约翰”是12世纪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个神秘传说,大意是说在遥远的东方、基督教世界以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王国,“长老约翰”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而其后出现的长老约翰写给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的书信更赋予了这个故事以真实可信性。尽管现在学者已经证实这封充满奇闻怪谈的书信不过是一篇假托长老约翰之名的伪作,但在当时和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让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其中也包括曼德维尔。在游记中,曼德维尔可谓竭尽推演敷陈之能事,将来自伪造信函中的资料和其他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杂糅在一起,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一个神话般的长老约翰的故事。
首先,长老约翰信奉基督教,“其国中大部分民众亦如此”,“他们笃信圣父、圣子和圣灵。他们为人真挚,以诚相待。他们不屑于藏奸使诈,也不齿于坑蒙拐骗。”当发生战争时,“军前并无猎猎之旌旗,而是竖立着三个黄金铸成的十字架,高大巍然,上嵌奇异珍宝,光焰灼灼。”而平日不打仗时,长老约翰的私人仪仗也会有一个木质十字架作为导引,“以此纪念在木十字架上蒙难的耶稣基督。”
其次,长老约翰统治的国家物产丰富,富强无比。“其地之宽相当于四个月的行程,而长则无法计量,差不多等于被认为处在我们脚底大地下的所有岛屿。”首都苏萨城(Susa)建有他的金銮殿,“其宏伟奢华之状非亲眼目睹绝难以想见。……殿内圆柱皆黄金和宝石造就,每一根柱身都嵌有多颗明珠,于夜间发光照明。……祭司卧榻系由上等蓝宝石制成,并用黄金包裹,由此他得以清心寡欲,不生淫念,安然酣睡。一年之中,除四次(按四时而分)与后妃同枕共眠外,余者一概不让她们伴驾。而那四次也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可见,尽管生活在这样奢侈的环境中,长老约翰却仍然保持着基督徒的操守。
此外,其国度充满了奇迹,最著名的要算“砾石之海”和“绝谷”了。砾石之海内“尽砾石和沙子,没有一滴水,可它与所有海一样会潮起浪涌,一年四季从不平息。虽说海中无水,人们却能在其中及岸边见到上好的鱼,鱼的种类与形状迥异于人们于别的任何海中所见所闻,但其味道鲜美,啖之可口。”而“绝谷”又称“魔鬼谷”,被认为是通往地狱的入口。谷中藏有大量金银财宝,但也遍布妖魔鬼怪,“不管白天黑夜,人们常听到谷中传出狂风呼号、雷雨交加的声响,种种纷扰嘈杂的动静,和类似锣鼓争鸣、号声嘹亮、仿佛举行盛大庆祝般的喧阗。”隐藏在岩石下的魔鬼“面目狰狞怖人,显露在外地仅其一颗下及至肩的头颅。世上无论多勇敢之人,不管他是否基督徒,没有见到此不心惊肉跳的,其青面獠牙之状,恐怕无人见了不被吓得魂飞魄散。”许多人因贪恋谷中财宝而毙命于此,只有虔诚、信仰坚定的基督徒才能安然无恙地通过。实际上,“绝谷”的故事也源自鄂多立克游记,但经过曼德维尔一番妙笔生花的铺陈渲染,已被打造成了一篇充斥着阴森恐怖气氛的奇幻之作了。其影响之大,以至在以后17、18世纪的文学中仍不时能听到其回声,如班扬的《天路历程》第一部中关于“死阴谷”的描写便借鉴自该故事。
在游记接近尾声处,曼德维尔又绘声绘色地为读者描述了天堂福地——伊甸园的情形。从长老约翰的国土一直东去,经过一望无际的荒漠地带和黑暗区,就到了乐园的边界,“即我们的元祖亚当,还有夏娃当年被安置并曾短暂居住过的地方,它位于大地起始的东方。”“天庭乐园乃世界大地之最高处。它直插云天,几及月亮的圆盘,月亮在那里绕着它旋转。它高耸霄汉,就连那场将整个大地四面八方、上上下下全都淹没一尽的诺亚洪水也不能触及之,唯独乐园得以幸存。”乐园内最高处中央有一眼清泉,自泉中有四股水流流向世界各地,是地球上一切淡水之源。“世上所有淡水,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的,全都源自于乐园的这眼泉”。然而,如此美妙的人间天堂凡人却无法进入,因其四周都是长满了苔藓的高墙,“整堵墙从南方一直伸展到北方,中间仅留有一个出口,且为熊熊烈焰所封锁”,无数杰出的勇士舍身向乐园进发,但无不以失败告终。
中世纪晚期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曼德维尔游记》自成书以来很快成为了欧洲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其后数个世纪中,它仍为人们广泛阅读,其读者中不乏有达·芬奇、莎士比亚、马克思等对人类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该书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当时最容易为人接受的通俗小说的叙述方式,并综合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关于东方的所有的传说和事实,在基督教文化传统的期待视域下构筑了一个类型化的中国形象。可以说,在地理大发现以前,它和《马可波罗行纪》一起,被视为关于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
马可·波罗把真的说得像假的,以致备受猜疑;而曼德维尔把假的说得像真的,却比前者更令人信服,更受欢迎。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前者只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向欧洲人展现一种新的文化形象,而后者则更注重于对这种在各个方面都迥异于欧洲的新文化的规划与认同上。
年,随着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蒙古人退出了中原,回到了塞外,蒙元帝国也随之崩溃了,直至16世纪葡萄牙人出现在东南沿海,期间几乎没有欧洲人到过中国。现实世界的旅行虽然结束了,但中国并没有被遗忘,作为财富和人间乐园象征的中国神话仍不时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刺激着西方人对中国的欲望与想象。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第十天讲的是宣扬人类美德的故事,其中第三则故事发生在契丹:“如果那些到过契丹的热那亚或其他地方人回来后的叙述可信的话,那么有一件事该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契丹有一位门第高贵,富裕无比的人,名叫纳坦。他有一所房子,就在一条交通要道旁边,凡是前往东方的西方人,或者前来西方的东方人,都要走这条大道。他为人慷慨大度,很想干一番事业,以便出名。于是,他请来好多工匠,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一座十分富丽的大厦,其豪华真是前所未见,里面的陈设也极讲究,足可款待天下各色宾客。而且他的家里仆役众多,不管什么人到得那里,都会受到热烈隆重的款待……”《十日谈》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意大利及周围地区,而唯独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契丹,或许,在作者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中国更适合作为这个财富与道德的故事的背景了。
14世纪的最后15年中,乔叟创作了他的巅峰之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其中在《侍从的故事》一节中提到了成吉思汗,“在鞑靼国内萨雷地方曾有一个国王,带兵攻打俄罗斯,因而许多勇士都战死了。这位国王名叫成吉思汗,在他那个时期,他的声誉和才能,超过了任何一国的帝王。凡是帝王所应有的一切品质他都齐备。他出生于哪一教就始终诚信着,立誓尊奉;他又勇敢、贤明、富有、守信、遇事仁爱、公正、生性稳健、像大地的中心一般;他人年轻、活泼、坚强、善良,如朝廷中任何一个武土。一表人才,是幸运的受宠者,永远保持着他的高贵地位,举世无匹……”。在大汗的生日宴会上,“成吉思汗穿戴起皇冠盛服,高坐宫廷,华筵礼庆,世上再没有这样华贵的了……在上过第三道菜之后,国王正高坐席上倾听歌手的弹奏,忽而由庭门进来一个武士,骑着一匹铜马,手中拿的是一面宽大的玻璃镜。大指上戴了一只金戒,身旁挂着明剑。他一径骑到高席前面。这时全庭无声……”武士为大汗带来四件法宝,铜马可以驮着主人去任何地方,玻璃镜让人明辨是非,金戒让人听懂鸟的语言,明剑能医治创伤。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成吉思汗已经被彻头彻尾地打造成了欧洲中世纪传奇中的骑士王的形象了。
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中男主人公培尼狄克在提到其恋人贝特丽丝时曾尖酸地说到:“我现在愿意到地球的那一边去,给您干无论哪一件您所能想得到的最琐细的差使:我愿意给您从亚洲最远的边界上拿一根牙签回来;我愿意给您到埃塞俄比亚去量一量护法王约翰的脚有多长;我愿意给您去从蒙古大可汗的脸上拔下一根胡须,或者到侏儒国里去办些无论什么事情;可是我不愿意跟妖精谈三句话儿。”在这些段落里,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来自曼德维尔的恩泽滋润所激发的灵感。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