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 苔藓治疗 >> 重庆十八梯,崭新的乡愁笑云读星

重庆十八梯,崭新的乡愁笑云读星

 

张恨水在他的《出门无处不爬坡》中曾述:重庆半岛无半里见方之平原,出门即须升或降。下半城与上半城,一高踞而一俯伏,一望之距,须道数里。

知十八梯,储奇门,神仙洞,均坡中之最陡者。由坡下而望坡上,行人车马,宛居天半。登则汗出气结,数十级即不可耐;降则脚跟顿动,全身震颤。

此区区百十来字,道尽山城特点。不知者便知重庆行难、居难;而知之者则会心一笑,蹲在这精炼的文字里浮一大白。一壁里惆怅着越来越“四体不勤”的生活,把曾经的艰难日子当颗佐酒的怪味胡豆,细细咀嚼出酸甜苦辣咸的滋味来。

十八梯从记忆里款款走来。在沉寂了多年以后,这条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烟火梯坎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了我们的乡愁。

十八梯是什么?

在画家眼里,十八梯是江边雾霭下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

在诗人眼里,十八梯是湿漉漉的数行灵感;

在建筑学家眼里,十八梯保存着古老的川东民居建筑片段;

在文化学者眼里,十八梯延续着老重庆的历史与文脉;

而在我眼里,十八梯在我心里,它是年青母亲站在堡坎上唤孩子回家吃饭,是邻家大爷躺在藤椅上摇着蒲扇,也是隔壁姑娘出嫁前,躲在小房间里哭得死去活来…

雨巷

十八梯上始终走着走不完的人,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在逼仄小巷里穿行。每年都会浇下来的雨,淋湿了有些人的心情,于是,湿漉漉的青石板上,青色的苔藓便不知不觉侵略进他们的心脏…

人们打着伞,偶尔也沐浴阳光,吊脚楼的阴影与黄桷树荫一样,偶尔也吟唱“结着愁怨的姑娘”;更多时候,路过的人们会想不起浪漫的模样,倒是拐角处的豆花饭,一如既往地给人补充爬坡上坎的力量。

录像

所有人皆忙碌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半大小子们却成群结队去看录像,背不下《陋室铭》,也讲不清楚《爱莲说》,却对“四大天王”的电影如数家珍,叼根火柴棍,就自我催眠成了“小马哥”。

十八梯的江湖太小,纵横四海才是“小马哥”们的求索。十八梯的原住民纷纷迁出,进城务工人员则纷纷迁入,接力保持着老重庆凌乱将就的生活。

山坡上的吊脚楼风雨飘摇里愈发残破,咫尺之遥的解放碑却茁壮成长,与这南宋就形成的街市差距更广。

终于,老旧的十八梯成为重庆城的疥癣,渝中区对其展开了一场改头换面的彻底治疗。

老街新貌

经过五年焕新升级,作为国庆献礼,新的十八梯在9月30号开街,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它上接较场口,下连厚慈街,沿袭了原有的街巷布局。

老街新貌

路还是那些路,但人已很少那时的人。阶梯两旁的房屋已全部改造为商铺,曾经的市井烟火气换了种方式,以更精致的形象呈递。

老重庆的真实生活写照不再像流水账,而是朗朗上口的诗行,古朴的韵脚中带着丝摩登的味道,走着走着,就有了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曾经狭小局促的乡愁便在自在徜徉里豁然开朗:原来,对过去的尊重不等于故步自封,纹丝不动。唯有与时俱进,跟着时代改变,一处承载过去容耀的地方才可重焕光芒。

在崭新的十八梯行走,乍一看觉得是旧瓶新酒,待行得久时,便从那些仿古建筑的细节处体会到对时光的还原。随处可见的石刻、雕塑、铸铜等,不露痕迹地强调出古老的味道。有心人可以以之为线索,去寻觅较场揽胜、佛崖夕照与黄葛挂月等十八梯新十八景。从崭新的气象中找出岁月的风光。

引进商业

重新开放的十八梯有传承,也有创新。它有火锅店,小吃店,也引进了不少新的商业形态,比如香港警务礼品店和西南首家铜艺博物馆等。

而渝潮坊,则将京剧、川剧与时尚艺术结合起来,让新旧艺术潮流汇流,令人大开眼界。

崭新的十八梯有一种新潮的古镇感,但同时保留着部分遗址,有文化有历史底蕴,更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商铺。

这里重庆本土的气息比较淡,并不一直摆在明面。但在它的街巷内穿行良久,老重庆的底蕴会如藏在巷子深处的酒,迟早让人闻嗅到浓香。

十八梯创新得最彻底的是它的夜景。以前都是昏灯残影,如今则是璀璨光明,与洪崖洞都有得一拼。

斑斓人间

每当夜色降临,十八梯的璀璨灯光如约而至,足以让人见生活、见古迹、见楼宇、见惊喜。

那些现代灯饰工程营造的朦胧如城市的呼吸,一呼一吸间传达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蓬勃的生气。

更好的十八梯

我怀念老重庆,但我不拒绝崭新的十八梯。因为,它是更好的十八梯。它不固执,为变得更好殚精竭虑。

住着往昔

我会在某些心血来潮的日子看似随意地去到十八梯,悄悄地,在黄桷树斑驳的光影下,在黑夜清澈的光明里,饶有兴致地寻找我自己,寻找乡愁…

当然,一定是变得更好的自己,一定是更深刻的乡愁。

崭新的十八梯,乡愁不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yy.com/ways/14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