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色调非常昏暗。没有字幕。余虹和她的男友手牵手在阴沉的暮色里行走,夜色旖旎。余虹在宿舍门口抽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不知所以的话。时代也不算复杂,就是有点动荡。但是不知道为何电影里的那些大学生都不是很开心,忙忙乱乱地恋爱分开再到往东南西北的地方奔去。唯一明亮快乐的日子是余虹和周伟在颐和园的河里划船那一段,两个人笑得都很开心。简简单单的快乐,无所谓未来和过去,当下只有水波涟漪的湖面和情人的眼。这也是娄烨把这部电影取名为《颐和园》的原因。
在我看过的书和年少的观察里,余虹是那些非主流时期少女心里隐隐的向往。忧郁的眼睛里藏着若有若无的故事。表情倔强且安静沉默。她一定不是耀眼的、优秀的、抱着一堆奖状在人海中熠熠发光的。但她也不是幼稚的、肤浅的、和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们手拉手走在夕阳下和巷弄里。她是阴雨天气里石头下碧绿的苔藓,缄默地呼吸发酵,在无聊的青春时光和岁月里幽幽地走进一个又一个与她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故事里。
回想一下看过的那些书里的角色,竟然与余虹相似的角色差不多只存在于八零后青春作家的笔下。《悲伤逆流成河》里面的易遥。《大地之灯》里面的那个藏族女孩。笛安笔下的令秧。还有七堇年文集里那个柒和安妮宝贝小说里若干个穿着褪色发黄的白裙子和球鞋的女孩。
过去觉得独特有魅力的这种女孩类型如今在我看来却是危险和有点悲哀的。因为这样那样的缺失把自己变得偏执和对危险充满了刺激的好奇和逐渐消失的钝感。平凡和安稳对她们而言只会滋生忧郁和麻木。只有在颠簸的路途上才能彰显出她们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记得《浮城谜事》里的陆洁,似乎就是余虹后来安稳生活的样子。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滋生出乏味,对空气里隐藏的危险的判断力也渐渐敏锐起来。对丈夫谎言的蛛丝马迹的追寻,在雨天的山坡上对另一个女人无望的追赶,死亡发生后的平静隐藏。最后结局部分我也忘了陆洁有没有进监狱,但我却想起《颐和园》里那个午后的教室,余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慢慢望向窗外,窗外是飘着的花朵还是零碎的阳光来着?只记得窗外有周伟,有她年少的爱人。下完课他们就可以肩并肩走在宽阔的校园里,走在寒冬里和煦的午后阳光里。
余虹又让我想起李米,想起孙纳。李米在天桥上追着邓超一边哭一边读他写给她的信,“那时候思念像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孙纳躺在结冰的湖面上,廉价的羽绒服和艳俗的紫色裤子。同样是不断逃离的女性形象,周迅饰演的那些渴望又比郝蕾多太多了。
看着余虹的脸的时候我又想起米兰,试着把郝蕾的脸代入到宁静身上去。这么一想就开始发现问题,宁静的美是大气坦荡的美,是盛夏里灿烂的向日葵;郝蕾的美则太过阴暗和遥远,在角落里静静绽放美。
而如今,漂亮的女演员太多。对有意思无所谓的却太少太少。
尤其如今姑娘们都选择在漂亮皮囊和有趣灵魂之间纠结,余虹那张望向窗外的脸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起。
日更两千好难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