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都说痛苦是艺术的源泉。
混乱动荡的时代,往往也会催生一大批非凡的艺术作品。
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残忍无道的越战和婴儿潮带来的集体自我怀疑,塑造出消极避世的「垮掉的一代」。
于是,我们看到了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
知青们的被迫上山下乡和被严重破坏的艺术文化,锤炼出了令人叹息的「伤痕文学」。
于是,我们看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刘心武的《班主任》。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逼迫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渺小脆弱,更加敏感深刻地看待人生。
当下亦是如此。
虽然在我们身边,疫情已经不再紧张,但生活却还是沉重。
后疫情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回到人生的正轨?
今天香玉想要推荐的这部新片,讲述的便是在巨大的失去之后、幸存的人们如何开启新的生活。
《影里》
影裏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沼田真佑的同名文学作品。
于年拿下了日本文坛举重若轻的芥川文学奖。
其诞生的背景就是触目惊心的3.11东日本大地震。
全篇以看似平淡的口吻描述了一段平常的经历,内里却是暗潮汹涌的挣扎和痛苦。
这部改编电影会受到很多人的期待,有影响力的原著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大部分的影迷还是冲着几位主演的人气和演技来的。
男主角绫野刚,佳作颇多的演技派男星。
个人气质独特,尤其擅长演出各种边缘人物。
曾多次拿下日剧学院赏、日本电影学院奖以及报知映画赏的奖项和提名。
搭档出演的松田龙平,同样也是风格强烈的实力影星。
《真幌站前番外地》里的他懒散敏感,《四重奏》里的他闷骚有趣。
荧幕形象丰富多变,个个都让粉丝们着迷心动。
再加上相对敏感的同性题材,也让观众们不由得好奇:
绫野刚和松田龙平此前都在其他优秀电影中不止一次演绎过动人的同性情谊。
此次两人搭档,又将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又会演出什么样的突破和新意呢?
今野(绫野刚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职人员。
最近刚刚被调任到盛冈这个安静的城镇。
除了那盆跟着自己一起搬来的茉莉花,一切都是陌生的。
身边只有疏离的同事、单调的工作和冷淡的邻居。
直到那个叫做日浅(松田龙平饰)的男人突然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日浅与今野同岁。
但可惜的是,他似乎是个直男,不像今野这样,会对同性动心。
这让今野只能按捺住内心的冲动和好奇。
任凭他热情地上门来喝酒,领着自己驾车去山里钓鱼。
一起逛热闹的夏祭,一起看悲伤的电影,一起在小酒馆里聊到天明。
像是一场场亲密无间的约会,只可惜他与自己并不是情侣。
不知为何,日浅虽说健谈,却一直与所有人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他会突然不辞而别,与所有人都断了联系。
但又会在许久之后的某天突然出现,举着酒瓶敲响了今野家的门。
这一次,今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眷恋,强吻了他。
可日浅没有欣然接受,也没有愤然离去。
而是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在露营的篝火旁,日浅说的话似乎是婉拒了他的爱意:
你看到的不过是光明的那一瞬间;
看人的时候,同样要看到对方不为人知的阴影的一面。
起初,今野并不理解日浅话中的含义。
直到他偶然得知,日浅在3.11大地震后就彻底消失了踪迹。
当他试图通过日浅的同事家人确认他是生是死、身在哪里时。
才终于瞥见了他口中所说的自己的「阴影」。
原来,在消失的这段时间里,日浅一直做着类似传销的工作。
拉了很多过去的同事朋友下水,还欠下了不少债没有还清。
原来,神秘的他有着一个不健康的原生家庭。
母亲在他年幼时便已逝去。
父亲更是因为他欺瞒家里荒废学业,和他彻底断绝了父子关系。
原来,他早已向自己展现过缺乏同理心、自私而阴暗的一面。
明明知道今野无法结婚,却为了业绩给今野办理了婚礼套餐。
一直以来,只是今野自己带着偏执的爱,擅自将这些黑影美化成了光明。
但他终究还是消失了,带着他在自己面前隐藏的、暴露的阴影一同消失了。
只留下今野一人。
这段无疾而终的单恋,被导演刻画得极其模糊、又极其细腻。
初识对方时,日浅从身后蒙住了今野的双眼,让他猜自己是谁。
今野凭着香烟的味道认出了他。
语气里有几分责备,但眼神里又有几分害羞和欣喜。
还有那场被无数人称道的电影原创「抓蛇戏」。
喝多了酒在地板上酣睡时,今野迷迷糊糊听到了日浅呼唤自己的声音。
一睁眼,他离自己好近。
原本期待着对方是准备回应这份同样难以抑制的爱意。
结果他只是来帮自己抓走不知何时盘绕在胸口的小蛇。
极度的惊喜之后,只有难以掩饰的怅然若失和自暴自弃。
相处之时闪烁流转的目光,言谈之间欲拒还迎的试探。
再加上导演镜头下如同少女一般柔美脆弱的绫野刚。
很容易让人遗忘这是一段同性之情。
只会让人感受到两颗小心翼翼、若即若离的心。
相比原著,电影也更加凸显了大地震这一特殊的背景。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几乎所有日浅存在过的痕迹。
习惯了隐忍压抑自己的今野,也不会发疯一般地去了解他阴暗的过往。
如果不是在寻找日浅的过程中见证了那些灾难里生离死别的直观冲击。
沉溺于这段注定不会幸福的感情的今野,也很难彻底放下、迎接新生。
正如他们在山间看到过的古木和苔藓。
在枯死的树干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新鲜的青苔。
旧的苔藓死掉了,来年又会长出新的苔藓。
新的延续,总会踏着旧的尸体。
听上去似乎有些残忍。
可这就是自然的循环,这就是生命的更替。
巨大的灾难之后,人往往会更加迫切地想要和他人建立深刻而坚固的联系。
这是人求生的本能。
未卜的前途、动荡的局势,让我们不受控制和身边的人紧紧相依。
就像初到陌生地方的今野,很容易就爱上了主动靠近自己的日浅。
似乎只要与他走近,自己这株飘零的植物就有了稳固的根系。
也像《最完美的离婚》里的光生和结夏。
一场大地震,让截然不同的他们偶然相遇。
脆弱和恐惧,使得两颗陌生但孤单的心彼此接近。
可这真的是爱吗?
或许只是放大后的「吊桥效应」,让害怕无助的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疫情期间亦是如此。
我们能通过一条条社会新闻看见:
高楼大厦里那些过去少有交流的邻居,都涌上了阳台互相喊话问候;
分散各地、疏于联系多年的亲朋好友,突然重新出现在聊天列表里。
面临更强大、更可怕的威胁,我们眼中的对方只有期待、温暖和光明。
然而,到了后疫情时期。
被压缩、捆绑之后的人际关系,只会暴露出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阴影。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隔离结束之后,大批大批的夫妻涌入民政局分道扬镳。
会看到在人头攒动的互联网上,暴躁焦虑的网民变得更加咄咄逼人、胡言乱语。
乃至整个世界局势,都变得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仿佛随时都会彼此攻击。
也许就像日浅所说。
不管是来路不明的鱼,还是背景未知的人。
不清不楚、神秘一点大概更好。
适当的距离才能让我们兼具理性和感性,看得见对方光明、也看得见对方的黑影。
在受伤的恋情和受挫的人生之后,终究都要放下执念、回归自我。
想要新的开始,就不能沉湎于过往的伤痛,继续患得患失了。
人与人的交际,也应当放下一些自私的得失心。
找回孤独但坚定的自己,找回让彼此舒服的距离。
与尚且留在身边的人并肩,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