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编辑:在Tziotzios等人[1]对扁平苔藓和苔藓样皮肤病的综述中,作者认为前额纤维化性脱发(Frontalfibrosingalopecia,FFA)是一种命名不当的局限性诊断。主要问题是,FFA只是扁平苔藓(Lichenplanopilaris,LPP)的一种特殊类型的LPP还是一种更复杂的疾病?
FFA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前额发际线对称性进行性后退形成斑状脱发,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2,3]。头皮活检显示LPP。男性患者的病例报告较少。虽然LPP被归类为瘢痕性脱发,但临床上并没有明显的瘢痕。皮肤病理显示淋巴细胞特异性攻击破坏毛囊,从而形成毛囊口消失的薄的纤维束。轻微的皮肤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非瘢痕性脱发,FFA病例中误诊为斑秃和雄激素性脱发尤为常见。FFA中所包含的纤维化一词也反映了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以发现明显的同心毛囊周围纤维化和淋巴细胞炎症,但未见明显的毛囊间瘢痕,而这与LPP难以区分。我认为,LPP的这种特征性临床表现和病程与雄激素性男性型和女性型脱发的性别差异有关,并最终与更年期的激素变化相关。男性型脱发的一种类型是前额发际线明显后退。这与女性型脱发不同;女性型脱发的特征是保留前额发际线,有时可伴有暂时性发际线后退。
男女雄激素性脱发的脱发模式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最终,这些差异可能取决于基因控制的脱发区的激素和其他毛囊受体的类型和密度不同。很明显,FFA和影响前额发际线的男性型脱发不同:男性型脱发发病较早,不是由苔藓样变侵犯毛囊所致,而是由于毛囊进行性微型化和头发密度降低导致。患有FFA的女性可能是这种男性型脱发亚型的基因携带者。在绝经期,性激素绝对和相对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脱发区域的性激素受体的结合率和饱和度,进而可能导致毛囊受体的构象变化。在前额发际线部位,这种与绝经相关的受体构象变化可能会触发针对性的淋巴细胞反应,该反应在绝经前被激素环境的抑制。
一旦淋巴细胞具有破坏毛囊的能力,表位扩散和更广泛的对称性毛囊破坏可能会发生在其他部位,特别是眉毛。所以眉毛的缺失可能先于前额发际线后退,是最先被患者发现的临床症状。
FFA的这种假想模型可以为LPP亚型的发病机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4]。在最初对FFA定义中,绝经后激素变化是潜在的关键致病因素这个观点已被摒弃;不过现在对于这种复杂的脱发类型(可能不只是LPP),提出进一步改变术语似乎为时过早。
参考文献略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