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流釉
灰釉顺着器型流淌,尾部有垂泪状釉珠,为釉层过厚所致。降温速度较慢时生成的流釉肌理为亚光效果,降温速度较快时生成的流釉肌理为亮光效果。
浅平形状的器型和作品上的凹陷处容易积灰,灰烬熔融后会生成流釉效果。釉层厚度、黏土类型和作品形状都会影响流釉的效果。当釉层过厚时会形成瀑布般的流釉肌理。
-10-
垂釉
垂釉是一种特殊的流釉效果。垂悬的釉珠通常呈光亮的绿色。垂釉形成于时间较长、气氛多变的烧成过程中;也形成于高温还原、降温速度较快之际。
-11-
积釉
积釉通常出现在较为浅平的器型上。生成积釉效果的最佳窑位为首排窑具的中下部、次排窑具以及窑室的后部。这几个窑位的烧成温度较高、落灰较多,而余烬较少。
持续至少4小时的还原气氛烧成,然后高温结束烧成并快速降温可以生成富有光泽的绿色积釉效果。上述烧成方法可以令所有位于窑室前部的作品表面上生成通透的绿色积釉。
-12-
侵蚀肌理
长时间处于高温、落灰的环境之中,陶瓷作品的边缘极易受到侵蚀。质地松散、杂质含量较多的黏土更容易被侵蚀。程度较小的侵蚀会使作品边缘出现孔洞,程度较大的侵蚀会导致作品垮塌。受侵蚀力影响的器皿边缘像刀刃一样锋利。
侵蚀肌理成因是作品表面在烧成过程中与余烬长时间接触所致。最强烈的侵蚀肌理呈黑色。稍微轻柔些的侵蚀肌理呈灰色,蓝色和褐色。某些时候,侵蚀肌理会呈现出淡淡的金属色泽。
在作品的釉面上,坯体与余烬相交界的位置是侵蚀肌理最强烈的地方。釉层厚度适中时会生成苔藓状肌理,每一根苔藓的“绒毛”尺寸还长短不一,给人一种一触即碎的感觉。而当余烬与作品表面上的灰釉相黏结时,可以生成坚硬、粗糙的岩石状侵蚀肌理。
-13-
开裂
这种肌理出现在硅或者长石的周围。其成因为黏土与上述元素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收缩率不同(黏土会收缩,而硅和长石不收缩)。
当石粒开始熔融或者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膨胀时,裂纹也会随之加大。开裂在西方陶艺界被认为是缺陷,而在日本则被视为是一种独特的美。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裂痕都具有美感,但毋庸置疑的是,所有的裂痕都会引发人们对某种自然地貌的遐想,因此它们的美是一种天然之美、一种特殊的美。
-14-
狭雾肌理
这种烧成效果是坯体接触余烬,局部还原所致,通常出现在烧成最后阶段。狭雾肌理由多种窑变效果交织而成。它通常出现在落灰较少的地方。窑室后部靠近投柴孔处是生成狭雾肌理的最佳窑位。
狭雾肌理色泽多变,包括黑色、灰色、蓝色、橙色等。余烬的大小、形状和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是影响狭雾颜色及肌理的重要因素。余烬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决定着作品局部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像备前烧黏土这类富含铁元素的泥料,特别容易生成狭雾肌理。
结束语
柴窑烧成的窑变效果十分丰富,每一种肌理的形成十分复杂,一个作品通常同时出现多种窑变肌理。以上分享的只是众多窑变效果的一小部分,作为柴烧作品的爱好者,对每一种效果的认识和感悟都有所不同,这里仅作参考。以上内容及图片出自《日本柴窑烧成揭密》一书,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