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团有偿征稿,
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本文由: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授权发布
这个世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但一定有一模一样的“热心围观群众”,且数量无法估计!
特别是刚刚有了孩子的年轻妈妈,简直就是自带“吸热体质”,一下子就能从茫茫人海中被“热心观众”pick出来。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对你各种“亲切问候”,对你家娃穿的衣服、吃的东西、用的物品,甚至连你的穿着、抱娃姿势、娃的脑型都能展开°无缝评论,然后给出五花八门的建议,直到把你围得精神上水泄不通,身体上快要窒息而亡了——
还!不!放!过!
“你怎么没给宝宝穿鞋?”
“这枕秃明显的,赶紧给孩子补钙吧!”
“瞧你这孩子瘦的,平时不给人好好吃饭吧!”
“过了一岁母乳就没营养了,赶紧上奶粉吧!”
“这天儿多冷啊,还就一条裤子嘚瑟呢?”
“怎么能把孩子给摔了?这么粗心,照顾宝宝还得上点儿心啊!”
……
这个妈真是没法当了!用我一个同事的话说:“自从当了妈,我就一直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谁都能对我指手画脚,做什么都是错。”
是啊,别人可能觉得自己是热心助人,甚至“恨铁不成钢”,可对妈妈们来说,很多时候,别人的关切都成了无形中的压力,她们往往都不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出谋划策,育儿指导,而是会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质疑:质疑她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质疑她们的母性和能力。
其实,美国的妈妈们也一直在承受同样的煎熬。她们还为此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Mum-Shaming,直译为“母职羞辱”。
果然是不一样的世界,一样的热心观众啊!
1母职羞辱,有多常见就有多愚蠢去年,36岁的女演员朱莉娅·斯蒂尔斯(JuliaStiles)在产下孩子5周后,将这样一张照片发到了ins上,本来想分享一下成为妈妈的喜悦,结果引来一大帮议论。
“你这样抱孩子是不对的。”
“你根本就不应该生孩子。”
“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
“你怎么不让孩子露脸啊?”
……
忍无可忍的朱莉娅狠狠地怼了一次网友。
“真没想到,本来只是想晒个娃,结果却招来这么多指指点点,还质疑我能不能当好一个妈!”
“那个抱娃的姿势的确不太对,不过也请各位心安啦,我平时抱娃绝对不是这样的。当时只是为了保护我儿的隐私,不露脸、不露脚。”
“网络啊,看似人畜无害,实际上就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食人草。”
“不管怎样,还是谢谢各位网友的‘热心’。不过还是奉劝大家,与其在这里对一个5周大的孩子叽叽喳喳,还不如自己玩儿来得开心。”
像茱莉亚这样愤怒的美国妈妈,还有很多:
我在车里帮孩子换尿布,一位女士走过来说:“你在教你女儿在公众场合裸体!”
我儿子被幼儿园一个小女孩咬伤了。幼儿园园长指责我:“如果他有一个兄弟,就该知道被人咬时,该怎么办了。”
因为怀孕时没有晨吐,我被一堆人攻击。
我带四个月大的女儿出门散步,结果被一个爷爷怒批:“你都做了什么呀?孩子会被空气污染的。”
只是因为没注意孩子把袜子蹬掉了,一群人说我是“婴儿杀手”。
……
难怪一个美国妈妈说:
“一个新手妈妈带娃出门,就是自带‘踩我’标语。”
简言之,就是谁都能说两句。
2有多过分呢?美国密医院在年曾经做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是:从孩子0-5岁这段时间里,有61%的妈妈曾经因为育儿问题受到批评。
这些批评者主要来自于家庭内部,包括(这是道多选题):
批评者
占比
配偶
36%
公婆
31%
自己父母
37%
朋友
14%
公众场合遇到的其他母亲
12%
网友
7%
幼儿园老师
6%
儿童医护人员
8%
而且23%的妈妈都表示,自己受到的还是“组团攻击”,每次都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一起指责她。
这火力凶猛程度,想想就知道。
3批评内容有哪些呢?
纪律、行为管束
70%
饮食、营养
52%
睡眠
46%
母乳还是奶粉
39%
安全
20%
儿童保育
16%
基本可以说是关于孩子的一切大事小情。
总结下来,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就孩子的所有问题,去指责、甚至羞辱一个妈妈。其中6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人给的意见一点帮助都没有。同时56%表示妈妈遭受的责备太多了,获得的认同又太少。
让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最爱指责其他妈妈的,大多数自己也都是妈妈。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无论是亲妈、婆婆,还是公众场合遇到的陌生大妈、女性,基本都是孩儿他妈。
按理来说,都经历过当妈的累和苦,看到其他妈应该是同情大于批评啊。可她们为啥总爱指责别人呢?
真是为了孩子好吗?
未必!
妈妈“羞辱”妈妈,是一场寻找安全感的恶性循环。
有心理学家表示:母职羞辱是一种面对压力和混乱局面时的心理学反应。
对妈妈来说,把一个只懂得吃喝拉撒的小婴儿抚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公民是一件相当重大的责任。
种种风险,让妈妈们几乎没有松懈的时候,而且这种高压状态要持续十多年。为了尽量确保孩子能平安长大,妈妈们必须要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相信自己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为此,她们的思维很容易变得“黑白分明”,认为判定别人的育儿方式是“错误的”,也就间接证明了自己的育儿方式是正确的。
就像一个妈妈说的:“抨击别人,比承认自己不一定正确或不是唯一的方式,要容易得多!”
在这种心态下,指责别的妈妈目的就变成了寻找自己的安全感,肯定自己的价值感。指责只是为了指责,不需要对方的回应,更不需要关心对方是否真的做出改变。
唯一的后果是,让被指责的妈妈陷入不安全、被羞辱、被质疑里。而很有可能,这个妈妈也会用指责别人的办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就这样,妈妈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里,被羞辱——去羞辱别人。
所以,停止你的羞辱,停止你的质疑。可以说,这不仅是为了终止这场恶性循环,更是为了拯救生命。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随便说两句吗,有这么严重吗?
当然有!
闲言碎语,可能是压倒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
4为什么蠢的人一定是我?湖南湘潭的一个妈妈在遗书里这样质问自己的丈夫和公婆。
明明是她在带孩子,可公婆和丈夫却能趾高气昂地质疑:
孩子喝的东西干不干净?
孩子这么抱好不好?
孩子这样睡好不好?
孩子为什么哭?
……
每天在网上学习育儿知识的她,只能战战兢兢地活在全家人的指责里。而她的丈夫,不去学习科学知识,更极少亲自照顾过孩子,却自称是育儿专家。
孩子一有什么不舒服,就让孩子吃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
分不清细菌和病毒,孩子高烧还一个劲儿地捂。
她的公公婆婆,只带了孩子十分钟就下定论“孩子很好带”。自己不帮忙看孩子,还指责儿媳妇找月嫂是“好吃懒做”。
在丈夫、公婆眼里一无是处的儿媳妇,结婚前也是个备受娇宠的小公主,是个年入十万的小白领,是个可以堂堂正正活着的女人。
可仅仅因为多了一个“妈”的标签,仅仅因为辞职在家,她就成了被指责的对象。
“如果说一个嫌弃的眼神,一句蔑视的言语,一次言而无信的承诺,只能让人一天不快,那每天呢?三年呢?以后三十年呢?”
日日生活在高压环境里的妈妈,曾经走出产后抑郁的她,再度陷入绝望中。年1月6日,一场家暴后,妈妈带着一双儿女从13楼跳下,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事发时,妈妈31岁,大宝2岁,二宝才几个月。
一次指责没什么,但指责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变成了足以碾压求生欲的巨大压力。
5破解之道
确实,面对太普遍不过的“母职羞辱”,妈妈们该如何应对,调整自己,查了大量的资料,最后为大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保持开放心态,尝试理解对方的意图
第①步:客观评价。
对方是正确的,表示肯定:“谢谢您,您的建议太有用了。”
对方是错误的,直接说:“谢谢,但是我听育儿专家说的,不是这样。”
第②步:分析意图。
对方纯粹为了指责,那直接离开,也没必要给任何解释。
对方出于好意,可以继续询问细节:“关于……您能详细说说吗?”
第③步:表示感谢,“谢谢您的建议,我会考虑的。”
别要求自己做什么完美妈妈,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评价。对父母,要尽量理解他们,提醒自己:他们只是爱孩子,想要参与孩子的生活。对网友或公众场合陌生人的攻击,则完全可以不理。
2、做好心理预期,坚定自己的立场
面对指责,没必要怪自己“没做好”,要知道大部分的妈妈都会有这样的遭遇。
“我只是其中一个罢了”,可以用这样的暗示来安抚自己。
同时,别人的意见还是听听就好,没必要当真,毕竟最爱孩子、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妈妈。
3、用幽默化解紧张,或用反问将对方一军
幽默,是一种化解尴尬的好办法,还可以在不破坏感情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方还是喋喋不休,不妨用反问的方式,将对方置于被质疑的境地。
“瞧你,光顾着说我家宝宝了,你家宝宝的扣子开了,快系上。”
据调查,56%的妈妈在自己经历过批评之后就不再继续批评对方了。
4、多和支持你的人在一起
和那些经常指责你的人谈谈你的感受,让他们理解你。如果不行,那就尽量少和他们来往,多和支持自己的人呆在一起,会更有信心。
最后,也替很多爸爸叫一声委屈。因为,不光是妈妈,其实连爸爸们也难逃“被指教”的遭遇。
吴彦祖带女儿打保龄球,结果被网友吐槽:
孩子衣服穿多还是穿少了?
“孩子的发型真土。”
“这么小就让孩子学打保龄球,活着真辛苦”
……
没有女人是天生的妈妈,没有男人是天生的爸爸。为人父母,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事情,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批评,渴望的是支持而不是评判。
做父母,不是因为足够完美才优秀,而是因为足够用心。所以,每个认真努力当父母的人都值得被夸一句: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育儿团
|yuertuan|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