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苔藓治疗专科医院 >> 苔藓病因 >> 皮肤病的脏腑辩证

皮肤病的脏腑辩证

 

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联系,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皮肤与脏腑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临床上许多皮肤病可以用脏腑辩证的方法进行辩证施治。所以脏腑辩证在皮肤病辩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脏腑辩证是以脏腑的病理变化而分类,主要根据脏腑功能的失调,和临床上所表现的特殊证候来分别判断皮肤病与脏腑关系的一种辩证方法。

    1心与小肠

《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是疮疡的痛、痒,大都与心有关。如《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皮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也说:“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心主血脉,一些皮肤病血管病也可考虑与心脏有关。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皮肤病若累及心脏,则出现心阳虚、心阴虚等证。心开窍于舌,为心之外候,如心火上炎,则出现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等证候,可见于白塞病、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等病。另外,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或茎中疼痛。

2肝与胆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般由风引起的皮肤多与肝有关。如老年皮肤瘙痒症常由营血不足,肝失所养,风从内生而引起。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若肝血虚,可出现夜盲、肤燥等类似维生素缺乏的症状。肝主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肝经血燥,血不养筋,则爪甲枯槁脆裂。肝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可引起黄褐斑、瘰疬性皮肤结核、肋间痛等病症。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于肝胆则成肝胆湿热,肝胆湿热常向外浸淫至肝胆经络循环部位出现带状疱疹。

3脾与胃

《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邪郁久又可化火化毒,因此浮肿、湿烂、渗液等皮肤见证多属于脾,如湿疹、水肿等。脾主四肢、肌肉,脾虚不能生化精微,气血来源不足,则四肢无力,肌肤失养,肌肉消瘦,甚至萎缩,见于皮肌炎、硬皮病等。脾统血,脾气虚不能统摄,则血不归经而外溢,可见于紫癜类红斑类皮肤病。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蕴湿生痰,痰入经络,留于肌腠,则成痰核,如梅如李,见于表皮囊肿、脂肪瘤、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痒疹等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经积热上蒸这见口唇生疮等症。脾与胃相表里,脾胃湿热,外熏肌肤,则见湿疹、荨麻疹、脓疱疮等病。

4肺与大肠

《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喘急也;郁,痞闷也。”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失于宣降,气壅逆上,则胸闷气喘,急性荨麻疹犯肺时可见此症状。肺主皮毛属卫,肺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这易受外邪侵袭,如风寒、风热型荨麻疹。肺开窍于鼻,鼻部属肺经,肺经血热,常引起鼻部生疮、酒渣鼻、痤疮等病。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伴有大便不畅、秘结的皮肤病患者经常泄大肠之热而使病情好转或痊愈。

5肾与膀胱

《内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肾主命门,命门火衰,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寒性凝滞收引,使气血运行受阻,阳气不能到达温煦肢体,则出现形寒肢冷、肢端紫疳、筋脉挛缩、关节屈伸不利等证候;名门火衰,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肾不制水,水湿停滞,阴盛水液为病,此可出现尿少浮肿或小便清长等证候。以上证候均与肾阳虚有关,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银屑病等。肾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常见潮热、盗汗、乏力、眩晕耳鸣、腰膝酸痛、舌降少津、脉象细数等证候,常见于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皮肤结核等病。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通脑、司生长发育与生殖,一些先天性发育不良的皮肤病皆与肾有关。肾其华在发,其色属黑。毛发疾病,色素性皮肤病,如脱发、白发、黄褐斑、黑变病、雀斑等多与肾有关。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不能固摄膀胱则小便淋漓、遗尿、尿频、尿不尽等伴随症。

(图片来源网络)

医院: 

是一家传承医院,皮肤病诊疗方法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院长刘辉是明清两代御医的传人,对于各种疑难皮肤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很多饱受皮肤疾患折磨的患者得以康复。如果您有皮肤问题想要咨询我们,可以点击我院“在线咨询”或者拔打咨询热线-帮您解答!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yy.com/wadzz/13830.html

>

当前时间: